脑缺血性改变是因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的影像学描述,病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像学上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或轻度异常、后期有低密度病灶,头颅MRI早期更敏感且DWI可现急性缺血灶,会致神经系统症状及认知功能影响,需对高危人群控危险因素、定期检查并对特殊人群个体化决策。
1.病因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这是导致脑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更容易出现脑缺血性改变。例如,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疾病会促进脑缺血性改变的发生。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高血脂会导致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狭窄血管;高血糖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影响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重血管损害,增加脑缺血性改变的风险。
病史因素:有脑血管疾病既往史的人群,如曾经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再次发生脑缺血性改变的可能性更高。此外,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的患者,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导致脑血管栓塞,引起脑缺血性改变。
2.影像学表现相关
头颅CT表现:在脑缺血性改变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轻度减低。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低密度病灶,边界可不清,其范围与缺血区域相对应。例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时,CT上可显示相应区域的低密度改变。
头颅MRI表现:MRI对脑缺血性改变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早期。早期可发现脑实质内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更早地显示急性缺血灶,表现为高信号,提示细胞毒性水肿。随着时间推移,病灶的信号特点会发生相应变化,有助于判断缺血的时间窗等情况。
3.对机体影响及相关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行走不稳等。如果脑缺血影响到运动中枢,可导致单侧或双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语言中枢则会出现言语表达或理解困难等情况。
认知功能影响:长期反复的脑缺血性改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下降等。例如,慢性脑缺血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认知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对于存在脑缺血性改变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如老年人、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缺血性改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特殊人群如孕妇等,若出现相关疑似脑缺血性改变的症状,需谨慎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评估,遵循个体化的医疗决策原则,充分考虑对胎儿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