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形成小梗死灶且病理基础是深穿支动脉管壁病变管腔闭塞,发病相关因素有高血压致血管壁病变、糖尿病致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致血液黏稠易血栓,年龄增长血管退变、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老年患者康复弱易并发症需监测护理用药谨慎,基础疾病患者要控血糖、规律服降压药以预防管理。
一、定义及病理特征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亚型,是脑深部小动脉(主要为穿支动脉)发生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进而形成多个直径通常在2-15毫米的小梗死灶。其病理基础是脑内深穿支动脉因各种病因出现管壁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性软化。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基础疾病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穿通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纤维样坏死,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易导致血管闭塞,是引发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脑内小血管病变的概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2.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使脑内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液成分易沉积于血管壁,影响小血管的正常血流,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几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
3.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脑内深穿支动脉,从而引发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脂质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二)年龄及生活方式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出现退行性变,如血管内膜增厚、弹性下降等,脑内深穿支动脉更易发生病变,所以中老年人群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酗酒会影响血脂代谢,导致血脂异常,进而影响血管功能。
三、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在面对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时,康复能力相对较弱,且更易出现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往往较多,在用药等方面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多种基础病的相互影响。
(二)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复发的风险;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少血管壁的损伤,降低脑梗死发生几率。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脑内小血管闭塞引发的多个小梗死灶病变,了解其发病相关因素及不同人群的特点,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