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肿瘤性有潜在恶变倾向,非肿瘤性情况各异,病因涉及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等,症状多数无明显表现部分有便血等,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等,治疗建议尽早内镜下切除,特殊人群老年人需定期筛查、儿童炎症相关部分可自行消退要轻柔检查、有家族史者要基因检测及定期筛查等。
一、定义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息肉如腺瘤等具有潜在恶变倾向,非肿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一般不会恶变,但部分炎性息肉可能与肠道慢性炎症相关。
二、分类
1.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等,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相对较高,多发生于直肠下段。
2.非肿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多见于直肠,一般无明显症状,恶变概率极低。
炎性息肉:由肠道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相关的炎性息肉,常与原发炎症的活动程度相关。
三、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与基因突变有关,可导致肠道多发性息肉形成,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
2.炎症刺激:长期慢性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等)可反复刺激直肠黏膜,引起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
3.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四、症状表现
多数直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疾病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以下表现:
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出血量一般较少,若息肉较大或位置较低,可能出现便后滴血。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可感里急后重(即排便不尽感)。
息肉脱出:较大的息肉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部分可自行回纳,若不能回纳可引起肛门坠胀感。
五、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可触及直肠下段的息肉,但对于直肠中上段的息肉检出率有限。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能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可取组织活检明确病理性质。
3.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造影等,可辅助诊断,但准确性不如结肠镜。
六、治疗原则
直肠息肉一旦发现,通常建议尽早切除,以防止恶变或出现并发症。治疗方法主要为内镜下切除,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适用于大部分直肠息肉。对于恶变倾向高或已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直肠息肉发生率可能升高,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儿童:儿童直肠息肉多与炎症刺激相关,部分可自行消退,若出现便血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者:属于高风险人群,应进行基因检测及定期结肠镜筛查,必要时需提前干预,如预防性直肠结肠切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