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板疮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要询问发病情况及相关诱因;体格检查需观察局部皮肤并触诊;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脓液涂片及培养;鉴别诊断要与疖、痈、毛囊虫皮炎等区分,通过发病部位、皮疹表现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时间、局部症状的发展过程。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久坐、局部皮肤不清洁、多汗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与坐板疮的发生相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发病诱因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可能因玩耍后局部卫生清洁不到位而发病,成年女性可能因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衣物且久坐等因素易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出现坐板疮且病情可能较复杂。
二、体格检查
1.局部皮肤观察
查看臀部等易发生坐板疮部位的皮肤外观,坐板疮初期表现为毛囊性炎性丘疹,随着病情发展可形成脓疱,脓疱破裂后可能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疼痛等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皮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明显但恢复相对较快;成年人皮肤相对厚些,表现可能更典型但恢复相对慢些。
检查皮疹的分布范围,坐板疮一般局限于久坐后臀部与衣物接触受压的部位,观察皮疹是散在分布还是融合成片等情况。
2.触诊
触压病变部位,了解局部有无压痛,判断炎症的深浅和范围。如果按压疼痛明显,提示炎症较深,可能累及皮下组织等。同时,触摸局部皮肤温度,炎症明显时局部皮肤温度可能升高。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如果坐板疮局部有较明显的感染,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机体存在炎性反应。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需要结合儿童自身的年龄阶段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改变。
2.脓液涂片及培养
对于有脓性分泌物的坐板疮患者,取脓液进行涂片检查,可发现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同时进行脓液培养加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种类,并指导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但在儿童患者中,进行脓液采集等操作需更加轻柔,避免造成患儿过度不适。
四、鉴别诊断
1.疖
疖也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为单发,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部位,与坐板疮主要通过发病部位来鉴别,坐板疮主要位于臀部久坐受压部位。疖的红肿范围相对较局限,而坐板疮根据久坐部位不同范围有所差异,但通过发病部位的询问和体格检查一般可区分。
2.痈
痈是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范围较大,可累及皮下深层组织,红肿范围更广泛,疼痛更明显,与坐板疮通过病变范围和部位等进行鉴别,坐板疮一般病变相对局限在坐凳受压的局部区域。
3.毛囊虫皮炎
毛囊虫皮炎是由毛囊虫寄生引起的炎症,好发于面部,也可累及胸部、背部等,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脓疱等,与坐板疮可通过发病部位及相关检查来鉴别,毛囊虫皮炎一般不在臀部久坐受压部位,且通过镜检是否有毛囊虫等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