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有典型和不典型症状,预防需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及时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注意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
发热: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38℃左右,部分患儿体温可较高,甚至超过39℃,且发热可持续1-7天不等,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皮疹: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手足部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也可出现在指(趾)侧缘、足跟等部位,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无疼痛及瘙痒感;口腔内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口唇等部位,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很快破溃形成溃疡,患儿常因口腔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臀部皮疹相对较少,多为斑丘疹或疱疹。
不典型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儿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脑水肿、脑疝等,需高度警惕。
呼吸系统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等,这可能是由于病毒累及呼吸系统引起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循环系统症状:少数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脉搏增快或减弱、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循环功能障碍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手足口病预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儿:手足口病患儿应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因为患儿在发病期具有传染性,隔离可防止病毒在儿童群体中扩散。
及时发现传染源: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要加强晨检,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患儿,应立即隔离,并报告相关卫生部门。对于密切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健康儿童,也需进行医学观察1周,观察有无发热、皮疹等症状出现。
切断传播途径: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玩具、餐具、家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等方式消毒。托幼机构和家庭要定期清洁和消毒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玩具、门把手、楼梯扶手等。
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减少感染机会。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有效预防由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增强免疫力: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让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病毒感染。对于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儿童,更要做好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