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分早期、中期、晚期,早期有小儿性格改变等非特异症状;中期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及脑神经受累表现;晚期症状加重致昏迷等。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帮助。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有相应表现。其他检查血常规、PCR有相关情况。
一、临床表现
1.早期(前驱期)
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起病多较缓慢。主要表现为小儿性格改变,如少言、懒动、易倦、烦躁、易怒等。同时可有低热、食欲减退、消瘦、呕吐、便秘(婴儿可为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诉头痛,多较轻微或非持续性,1-2周后渐加重。
2.中期(脑膜刺激期)
因颅内压增高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惊厥等。出现明显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Kernig征)、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征)阳性。婴幼儿则表现为前囟饱满、膨隆,腱反射亢进等。
部分患儿可出现脑神经受累症状,最常见为面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瘫痪,表现为眼睑下垂、眼外斜、复视、吞咽困难等。
3.晚期(昏迷期)
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由意识朦胧,半昏迷继而昏迷。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频繁发作。患儿极度消瘦,呈舟状腹。常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最终因颅内压急剧增高导致脑疝,呼吸及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压力:脑脊液压力增高,可大于200mmHO。
外观: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静置12-24小时后,可有薄膜形成,取之涂片检查结核菌阳性率较高。
细胞计数:白细胞数多为(50-500)×10/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但急性进展期、脑膜新病灶或结核瘤破溃时,白细胞数可明显增高,且可呈中性粒细胞为主。
蛋白:蛋白含量增高,一般多为1-3g/L,若高于3g/L时提示有蛛网膜下腔阻塞。
糖和氯化物:糖含量降低,多低于2.2mmol/L,氯化物含量亦常降低,多低于102mmol/L,糖和氯化物同时降低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改变。
结核菌检查:脑脊液沉淀涂片抗酸染色找结核菌,阳性率约30%;脑脊液结核菌培养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可靠依据,阳性率约30%-50%,但需时较长,约4-8周。
2.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对诊断有帮助,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尤其是重症患儿。
婴儿感染结核菌后4-8周,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早期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基底池密度增高、模糊、钙化,脑室扩大,脑实质可见粟粒状结核病灶等,对确定脑积水、脑梗死、结核瘤等有帮助。
2.头颅MRI检查
早期即可发现脑膜强化、脑实质内结核病灶、脑积水等,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较CT更敏感。
四、其他检查
1.血常规
部分患儿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聚合酶链反应(PCR)
应用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结核菌DNA,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但应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