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肛瘘是肛瘘的一种,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病因主要有感染因素(多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儿童与肛周皮肤卫生等有关,成人与不良生活习惯致局部抵抗力下降有关)和医源性因素;临床表现有流脓、肿痛、瘙痒;诊断可通过肛门指检、探针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要找内口并切开或切除瘘管,儿童手术需精细,术后要加强肛周护理。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大部分低位肛瘘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肛周部位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形成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壁形成纤维化的管道,即肛瘘的瘘管。例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感染肛周后,容易引发肛周脓肿进而导致肛瘘。
对于儿童来说,可能与肛周皮肤卫生不良、局部感染有关,儿童免疫功能相对较弱,肛周皮肤容易受细菌侵袭。成人则可能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发生肛周感染相关。
2.医源性因素
在肛肠相关手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低位肛瘘。比如内痔手术时,若手术方式选择或操作不规范,可能损伤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引发感染形成肛瘘。
二、临床表现
1.流脓
低位肛瘘常有间断性流脓现象。瘘管外口会间断性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的多少与瘘管的长短、是否有分支等有关。当瘘管通畅时,分泌物排出较多;当外口暂时封闭时,分泌物积聚,局部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封闭的外口再次破溃后又会有分泌物流出。儿童患者可能因肛瘘流脓刺激肛周皮肤,出现肛周瘙痒等表现,影响患儿的睡眠和生活。
2.肿痛
一般情况下,低位肛瘘平时肿痛不明显。但当瘘管感染、脓液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肿痛。尤其在儿童中,由于其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如成人准确,家长需留意儿童是否有哭闹、搔抓肛周等异常表现。
3.瘙痒
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会感到肛周瘙痒,皮肤可出现湿疹样改变。儿童肛周皮肤娇嫩,长期的瘙痒和分泌物刺激可能导致肛周皮肤破损、感染加重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肛门指检
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以触及瘘管的位置,一般低位肛瘘的瘘管位置相对表浅,在肛门指检时可感觉到皮下的条索状瘘管。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肛门指检时要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和不适。
2.探针检查
用探针从肛瘘外口插入,可顺着瘘管走向探查内口位置。但在儿童操作时要特别小心,防止探针损伤周围组织。
3.影像学检查
对于复杂的低位肛瘘,可采用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等。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走向、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MRI对肛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更好地判断瘘管的位置、分支等情况,尤其适用于儿童患者,因为MRI无辐射,相对安全。
四、治疗
低位肛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的关键是要准确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全部切开或切除,使其成为开放的创面,逐渐愈合。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低位肛瘘切开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要更加精细,尽量减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术后要加强肛周护理,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感染,促进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