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其发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吸氧史等有关,有临床分期,可通过眼底检查诊断,筛查有相应时间和频率,治疗有激光和手术等方法,对早产儿、医护人员、家庭护理各有影响,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可降低致盲率。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妊娠36周时视网膜血管基本发育完成。但早产儿由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在出生后,氧分压的变化可能会诱发异常的血管新生。视网膜原本未发育完全的血管在氧的刺激下,出现新生血管芽,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进而导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最终可能影响患儿视力甚至致盲。
高危因素
早产: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ROP的风险越高。一般认为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更容易患病。
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吸氧史:出生后曾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的早产儿,ROP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为吸氧会干扰视网膜血管的正常发育,打破了血管生长的平衡状态,促使异常血管新生。
临床分期
Ⅰ期:视网膜后极部有血管区与周边无血管区之间出现一条白色平坦的细分界线。
Ⅱ期:分界线隆起呈嵴状,伴有血管增殖。
Ⅲ期:嵴状分界线区域出现视网膜血管增殖,形成纤维血管膜。
Ⅳ期:部分视网膜脱离,又分为A和B型,ⅣA是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ⅣB是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
Ⅴ期:视网膜全脱离,通常呈漏斗状。
诊断与筛查
诊断方法:通过眼底检查进行诊断,使用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等设备观察视网膜的情况。
筛查:对于早产儿,一般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眼底筛查。根据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和胎龄确定筛查的起始时间和频率。例如,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筛查,出生体重1500-2000g的早产儿可适当延迟筛查时间。
治疗
激光治疗:对于Ⅰ期、Ⅱ期ROP,可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封闭无血管区,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手术治疗:对于Ⅲ期及以上的ROP,尤其是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但手术风险较高,且预后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是ROP的主要患病人群,需要严格按照筛查流程进行眼底筛查,以便早期发现ROP并及时治疗。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筛查安排,在早产儿出生后密切关注其眼部情况,如发现患儿有视物异常、眼球震颤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对早产儿进行护理和治疗时,要注意合理用氧,避免不必要的高浓度吸氧,同时要熟练掌握眼底筛查技术,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家庭护理:早产儿家庭要为早产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营养供给,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在患儿接受治疗期间,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如术后要注意患儿眼部的清洁和制动等。
总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影响早产儿视力的疾病,通过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可以降低其致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