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由高血糖致视网膜血管受损引发,分非增殖期和增殖期,有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需严格控血糖、血压、血脂并定期眼部检查来预防及早期干预。
发病机制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高血糖会使山梨醇通路激活,导致细胞内山梨醇积聚,引起细胞水肿;还会影响血管的通透性,使血浆蛋白等物质渗出到视网膜组织中,破坏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同时,高血糖还会引起视网膜局部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导致自由基产生过多,损伤视网膜细胞和血管。
分期及表现
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Ⅰ期:微血管瘤和小出血点,这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早的眼底改变,主要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漏形成。
Ⅱ期:出现硬性渗出,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的血浆蛋白等物质沉积在视网膜外丛状层形成。
Ⅲ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微小梗塞灶,轴浆运输阻断后形成的缺血性病变。
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这一期会出现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纤维血管增殖和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病变。新生血管是由于视网膜缺血缺氧,刺激视网膜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因子,促使视网膜表面和视盘上形成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随着病情进展,纤维血管增殖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视力。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尤其是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因为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高血糖对视网膜血管的损伤逐渐累积。
性别因素: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性别差异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有显著不同,但总体来说,糖尿病患者中无论男女都可能发生该病。
生活方式因素: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高于7%的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更高。此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也会加重视网膜血管的损伤,促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病史因素: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如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往往更容易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因为这些并发症都与全身代谢紊乱和血管损伤相关,相互影响。
预防及早期干预
严格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一般建议HbA1c控制在7%以下,以减少高血糖对视网膜血管的损伤。
控制血压和血脂: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于高危患者如已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合并多项危险因素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以减轻对视网膜血管的损害。
定期眼部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般建议病程超过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