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是常见儿童致盲性眼病,病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视力障碍、眼球震颤及晶状体混浊多样,诊断靠眼部检查,治疗包括尽早手术及术后屈光矫正、视觉训练,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孕期保健对预防很重要。
一、病因
1.遗传因素: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等。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晶状体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合成、代谢异常,从而引发晶状体混浊。
2.环境因素
孕期感染:母亲在妊娠前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晶状体的发育,导致晶状体混浊。
孕期营养不良:母亲在孕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钙等营养素,可能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增加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孕期接触射线、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或其他有毒物质,也可能干扰胎儿晶状体的发育,引发先天性白内障。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视力障碍:患儿可能出现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情况,严重者可表现为目光呆滞,对周围物体反应不敏感。
眼球震颤:部分患儿可出现不自主的眼球摆动,这是由于视力低下导致的代偿性眼球运动。
2.体征
晶状体混浊形态多样:可为点状、板层状、核性等不同形态的混浊。例如,核性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核部混浊;板层状白内障则是晶状体皮质呈现多层混浊。
三、诊断
1.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等检查手段评估患儿的视力情况,对于婴幼儿可通过观察其对物体的注视、追随能力等初步判断视力。
裂隙灯检查:能够详细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等,是诊断先天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
眼底检查:了解眼底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视力障碍的眼底病变。
四、治疗
1.手术治疗:一旦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去除混浊的晶状体,为患儿的视力发育创造条件。一般来说,对于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可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手术;对于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时间可适当提前,但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2.术后康复
屈光矫正:手术摘除晶状体后,患儿会出现高度远视,需要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屈光矫正,以促进视力的发育。
视觉训练:术后需要进行长期的视觉训练,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功能。
五、预后
先天性白内障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晶状体混浊的程度、治疗时机、术后康复等。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进行合理治疗,大部分患儿可以获得一定的视力,但仍有部分患儿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或其他视觉问题。例如,晶状体混浊程度较轻且治疗及时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而晶状体混浊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患儿,预后可能较差。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治疗和康复的重点有所不同。婴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对于学龄儿童,除了关注视力恢复外,还需要注重其视觉功能的全面发展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母亲孕期的保健对于预防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至关重要,孕期应避免感染、保持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以降低胎儿患先天性白内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