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脑膜炎的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关注基础疾病等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等;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检查包括外观、压力、细胞计数分类、生化及真菌学检查,血清学可检测相关抗原抗体;影像学检查头颅CT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有脑积水等表现,头颅MRI更敏感,可见脑膜强化等改变。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免疫抑制状态(包括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等)、是否有颅脑外伤史、是否有腰椎穿刺等有创操作史以及近期是否有真菌暴露史等,这些因素与真菌性脑膜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基础疾病和暴露史可能提示不同的致病真菌种类。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易感染新型隐球菌等真菌;有颅脑外伤史或腰椎穿刺史的患者,可能增加真菌经破损处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观察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头痛多为持续性且进行性加重,呕吐常为喷射性。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精神萎靡、前囟饱满等表现相对突出;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加仔细观察。
三、实验室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
1.外观:真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外观多为无色透明或微混浊。
2.压力:脑脊液压力常增高。
3.细胞计数与分类: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4.生化检查: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这是真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的典型生化改变,但需注意与其他脑膜炎相鉴别。例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时,脑脊液糖含量降低较为明显。
5.真菌学检查
墨汁染色:用于检测新型隐球菌,在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中可发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隐球菌,有宽厚荚膜,是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重要诊断依据。
真菌培养:将脑脊液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可培养出相应的致病真菌,通过培养可明确真菌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培养,可能需要3-7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同真菌的培养时间和生长特性有所不同。
(二)血清学检查
部分真菌可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相关抗原或抗体。例如,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感染的重要血清学方法,可采用乳胶凝集试验等方法检测,若血清或脑脊液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对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血清学检查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CT检查
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脑积水、脑梗死、脑膜强化等表现。例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头颅CT可能显示脑室系统扩大(脑积水表现)、脑膜强化等。
(二)头颅MRI检查
头颅MRI对颅脑病变的显示较CT更为敏感,尤其是早期病变。真菌性脑膜炎患者头颅MRI可发现脑膜强化、脑实质内小的梗死灶或肉芽肿等改变。在T2加权像上可能可见脑膜呈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时脑膜明显强化,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不同患者由于病情严重程度和致病真菌不同,影像学表现会有一定差异,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