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覆盖直肠黏膜,早期便血,后期可脱出;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表面覆盖肛管皮肤,有多种类型且症状不同。诊断上内痔靠肛门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外痔靠肛门视诊。治疗上内痔早期保守,严重需手术,外痔无症状可不治,有症状先保守,无效则手术,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患痔及治疗有差异。
一、解剖位置区别
内痔是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覆盖直肠黏膜。外痔则是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包括静脉曲张性、结缔组织性、血栓性和炎性四种,位于齿状线以下,表面覆盖肛管皮肤。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内痔和外痔,但由于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比如长期久坐、便秘的人群,患痔风险可能增加。
二、症状表现区别
内痔症状:一般早期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排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血颜色鲜红。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能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内痔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便血等症状也较明显;中老年人群可能因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因素,脱出情况可能更易发生。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盆腔压力增加,内痔发生或加重的风险可能升高。
外痔症状:静脉曲张性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常有潮湿感;结缔组织性外痔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瘙痒,排便后不易擦净;血栓性外痔发病较急,肛门部突发剧烈疼痛,可摸到暗紫色圆形肿物,疼痛剧烈,影响坐立行走;炎性外痔则表现为肛门部疼痛、肿胀、发红,有灼热感。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比如经常吃辛辣刺激食物、久坐久站的人,外痔炎性发作的概率可能增加;有肛门病史的人群,外痔复发或加重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诊断方法区别
内痔诊断:医生通过肛门直肠指诊,可触及柔软的黏膜,但齿状线以上的内痔一般不易摸到。肛门镜检查是常用方法,能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肛门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儿童可能因恐惧等因素配合度较低,需适当安抚。
外痔诊断:主要通过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肿物、红肿等情况,即可初步诊断外痔的类型。比如观察到暗紫色肿物多考虑血栓性外痔,看到赘生物样改变多考虑结缔组织性外痔等。有肛门病史的患者,在诊断时需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区别
内痔治疗:一般早期内痔可采用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坐浴(温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对于脱出较严重或出血较多的内痔,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需谨慎,儿童内痔尽量先采取保守治疗;中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根据病情可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女性妊娠期间发生内痔,保守治疗为主,产后根据恢复情况再决定进一步治疗。
外痔治疗:对于无症状的外痔一般无需治疗,有症状的外痔可先保守治疗,如坐浴、外用药物等缓解症状。若保守治疗无效,血栓性外痔等可考虑手术切除。生活方式不良的患者,治疗后需改变久坐、吃辛辣食物等习惯,否则易复发;有肛门疾病史的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防止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