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疖子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由细菌感染致,初起红、肿、热、痛,可自愈或切开排脓;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化脓感染,多由肛腺感染起,有肛门痛、红肿等,需手术或保守治疗,特殊人群患病需注意不同情况。
火疖子:医学上称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多因皮肤擦伤、摩擦等导致毛囊受损引发感染,任何有毛囊的部位都可能发生,常见于头面部、颈部等皮脂腺丰富、易受摩擦的部位。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不注意皮肤清洁、免疫力低下等是常见诱发因素。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发生在肛门周围及直肠周围,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与不良排便习惯、肛门损伤、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便秘或腹泻、频繁进行肛门检查或手术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
火疖子: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结节逐渐肿大,数天后中央变软,有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排出脓液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一般全身症状较轻,但若发生在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若挤压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头痛、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加剧,常影响行走和坐立,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婴幼儿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
检查方法
火疖子:通过视诊即可初步诊断,医生观察皮肤病变的形态、范围等情况基本能明确,一般无需特殊辅助检查,若要判断感染程度等,可结合血常规等检查,查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有无升高。
肛周脓肿:医生会进行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壁肿块、压痛及波动感等。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深部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脓肿的范围及与括约肌、肛提肌等结构的关系,尤其适用于复杂肛周脓肿的诊断。
治疗原则
火疖子:早期未化脓时,可局部热敷、理疗,也可外用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抗感染。脓肿形成后,需切开排脓,排出脓液后创面可逐渐愈合。
肛周脓肿:一旦诊断明确,多需手术治疗,如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彻底引流脓液,防止感染扩散。对于部分位置较浅、脓肿较小的肛周脓肿,也可先尝试抗生素等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复发风险较高,一般建议在合适时机进行手术根治。
特殊人群方面,婴幼儿患火疖子或肛周脓肿时,由于其皮肤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且在护理时要注意保持病变部位清洁,避免感染加重。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患病后恢复可能较慢,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及局部感染的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免疫力可能有所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相关疾病,要尤其注意会阴部及肛周皮肤的清洁卫生,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