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手术后大便脱肛与手术操作相关因素(肛管直肠环损伤、肛门括约肌切除过多)、术后局部组织恢复因素(局部水肿与炎症、瘢痕形成与挛缩)及患者自身因素(腹压增加、肛门括约肌功能本身较弱)有关,手术中相关结构损伤、术后局部不良恢复及自身腹压增高等情况均会增加大便脱肛风险,不同年龄等因素对各相关因素影响不同。
一、手术操作相关因素
1.肛管直肠环损伤
若痔疮手术中不慎损伤肛管直肠环,会影响肛门的正常括约功能。肛管直肠环是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浅部、深部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纤维共同组成的肌环,是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年龄较大、痔疮病情复杂(如环状混合痔)的患者,手术中损伤肛管直肠环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一些复杂的环状混合痔手术,由于病变范围广,解剖结构变异可能增加肛管直肠环损伤的几率,进而导致大便脱肛。
2.肛门括约肌切除过多
在痔疮手术中,如果为了彻底切除痔疮组织而过多地切除肛门括约肌,会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耐受程度不同,年轻患者相对耐受能力可能稍强,但如果切除过多仍会出现问题。比如,对于一些严重的Ⅲ度、Ⅳ度痔疮患者,手术中可能需要切除部分括约肌来改善痔疮症状,但如果切除量把握不当,就容易引发大便脱肛。
二、术后局部组织恢复因素
1.局部水肿与炎症
痔疮手术后,局部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组织充血、肿胀,影响肛门的正常收缩和括约功能。术后患者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局部恢复,比如术后过早进行剧烈活动、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局部水肿和炎症。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患者,术后如果不注意休息和局部护理,都可能导致局部水肿与炎症加重,进而出现大便脱肛。例如,术后长时间保持蹲位姿势,会使肛门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加重水肿,影响肛门功能。
2.瘢痕形成与挛缩
手术创面在愈合过程中会形成瘢痕,若瘢痕过度挛缩,会限制肛门的正常扩张和收缩。不同患者的瘢痕愈合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患者可能由于自身的瘢痕体质,术后瘢痕挛缩的程度更明显。年龄因素也会影响瘢痕的形成,老年人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瘢痕挛缩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比如,瘢痕挛缩会使肛门的松弛度降低,影响对大便的控制,导致大便脱肛。
三、患者自身因素
1.腹压增加
术后患者如果存在引起腹压增加的因素,如慢性咳嗽(常见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便秘等,会增加大便脱肛的风险。对于有慢性咳嗽病史的患者,咳嗽时腹压急剧升高,会冲击肛门,使肛门括约肌承受过大压力,容易导致大便脱出。便秘患者由于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也会使腹压升高,进而增加大便脱肛的几率。不同年龄患者的腹压增加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哭闹等引起腹压增加,而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导致腹压增加。
2.肛门括约肌功能本身较弱
部分患者可能本身肛门括约肌功能就相对较弱,即使没有进行痔疮手术,也可能存在轻度的大便失禁等情况。在痔疮手术后,这种相对较弱的括约肌功能可能无法承受术后的局部变化,从而出现大便脱肛。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功能逐渐减退,在痔疮术后更容易发生大便脱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