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病变范围多2-20毫米;中老年多安静或睡眠发病,症状较轻,儿童罕见;可通过头颅CT、MRI诊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及中老年等需控压、控糖、降脂、健康生活,儿童有特殊病史要密切关注发育情况。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脑内的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等病变,导致血管腔闭塞,进而形成小的梗死灶。高血压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容易发生闭塞;动脉硬化也会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中老年人群: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症状相对较轻,常见的有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改变等;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有感觉异常;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下肢无力伴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等。
儿童人群:极为罕见,若出现多与先天性血管异常等特殊病因有关,可能表现为发育迟缓、肢体运动或感觉异常等,但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2.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增加大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几率。例如,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加重血管损伤;酗酒会影响血脂代谢等,促进动脉硬化形成。
3.与病史的关系: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本身存在血管病变的基础,发生大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概率远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微小血管病变的发生。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见脑内多发的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10-15毫米左右。但对于很小的腔隙性梗死灶可能显示不清。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高于CT,尤其是早期病灶,能够发现更小的梗死灶,可清晰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和数量等情况。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1.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因为血压波动过大容易导致脑内小动脉破裂或闭塞,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达标。严格管理血糖可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大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高脂血症患者:需调整血脂水平,低脂饮食,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血脂异常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影响脑内血管的状态。
中老年人群: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等)、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有助于预防腔隙性脑梗塞。
儿童人群:若有先天性血管异常等特殊病史,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发现肢体运动、感觉或智力发育异常等,应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