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因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致光学质量下降的眼科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混浊有关,按病因分多种类型,按混浊部位分皮质性、核性、后囊下白内障等,有视力下降等症状,靠眼科检查诊断,药物可延缓病情,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婴幼儿白内障要尽早手术,老年患者需病情平稳后手术。
一、发病机制
晶状体由蛋白质等组成,正常情况下是透明的。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可引起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视力。
二、分类
1.按病因分类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与晶状体老化有关。
外伤性白内障:由眼球顿挫伤、穿通伤、辐射等外伤引起。
并发性白内障:继发于其他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代谢性白内障:因代谢障碍引起,例如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与血糖升高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有关;半乳糖性白内障则是由于先天性半乳糖代谢障碍所致,常见于婴幼儿。
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有毒物质可引发,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2.按晶状体混浊部位分类
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常见,混浊起始于晶状体皮质,根据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初发期周边皮质呈楔形混浊,尖端指向中心;膨胀期晶状体混浊加重、体积增大;成熟期晶状体完全混浊;过熟期晶状体皮质液化、核下沉等。
核性白内障:混浊开始于晶状体核,逐渐向周围扩展,早期呈黄色,随病情发展核颜色加深,如棕黄色、棕黑色等。
后囊下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后囊下,早期即可影响视力,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三、症状
主要症状为视力下降,可出现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还可能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单眼复视或多视、眩光、色觉改变等。例如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初发期可能仅有轻微视力下降,而后囊下白内障即使早期也会对视力产生较明显影响。
四、诊断
通过眼科常规检查,如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可明确诊断。裂隙灯检查能清晰观察晶状体的混浊情况。
五、治疗
1.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彻底治愈白内障,但在早期可使用一些药物延缓病情发展,如抗氧化损伤药物(谷胱甘肽等)、辅助营养类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E等),但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晶状体混浊问题。
2.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常用手术方式有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飞秒激光辅助下的白内障摘除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需根据患者视力情况、日常生活需求等综合判断,当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时,可考虑手术。对于婴幼儿白内障,若影响视觉发育,应尽早手术,一般建议在出生后数周内至2-3岁内进行手术,以避免形成剥夺性弱视。在手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是否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在病情控制平稳后进行手术;对于小儿患者,要特别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减少对眼部组织的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视力恢复情况及眼部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