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由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传播,有典型和重症症状,全年可发夏秋季多见,托幼机构易暴发,靠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无特效抗病毒药主要对症支持,可通过个人、环境卫生和接种疫苗预防,不同人群有不同应对方式。
病原体: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等肠道病毒引起,其中EV71感染重症风险较高。
传播途径:可通过消化道(如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呼吸道(如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以及密切接触(如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传播。
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初期表现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内的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可伴有疼痛、流涎、拒食等症状;手、足部位的皮疹最初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重症表现: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例如,患儿可能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升高或降低等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见。
流行形式:常呈散发或流行趋势,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出现暴发流行。
诊断方法: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查等。
治疗原则:目前手足口病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口腔疱疹可使用康复新液等促进愈合;对于出现重症表现的患儿需及时就医,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如降低颅内压、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等。
环境卫生: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疫苗接种: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是预防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可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积极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关重症情况的发生。对于5岁以上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逐渐完善且EV71感染风险相对降低,接种疫苗的获益相对5岁以下儿童有所减少,但如果有接触风险等情况也可根据个体情况评估是否接种。
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手足口病后更易出现重症表现,家长需密切关注婴幼儿的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加强对婴幼儿的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搔抓皮疹等。
儿童群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老师要做好健康监测,发现患病儿童及时隔离,防止疾病传播。儿童自身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合防控措施。
特殊病史儿童:如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病情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更加密切观察,遵循医生的特殊诊疗建议,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同时针对手足口病进行规范的对症支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