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是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5-15岁儿童及青少年,有全身症状、心脏炎、关节炎、舞蹈症、皮肤症状等表现,依据修订Jones诊断标准诊断,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抗风湿治疗,预防关键是预防链球菌感染,有过风湿热病史者需长期预防。
病因与发病机制
链球菌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成分与人体心脏、关节等组织存在共同抗原,人体感染该菌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在攻击链球菌时,也会交叉攻击自身组织,引发免疫炎症反应。例如,链球菌细胞壁的M蛋白与人心肌间质、心瓣膜的糖蛋白有相似结构,抗M蛋白抗体可与心肌、心瓣膜结合,导致炎症损伤。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规则,同时伴有乏力、多汗、面色苍白等表现。
心脏炎:是风湿热最严重的表现,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和心包。心肌炎时,患者可能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心动过速,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可导致瓣膜关闭不全等;心包炎时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听诊有心包摩擦音,严重时可出现心包积液。
关节炎: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等,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一般在数日内消退,不留畸形,但可反复发作。
舞蹈症:多见于儿童,女性稍多,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面部肌肉抽动、挤眉弄眼、伸舌歪嘴等,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皮肤症状:可出现皮下结节,多位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面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呈圆形,质硬,无压痛;还可出现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斑疹,边缘稍隆起,中心肤色正常,多见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修订的Jones诊断标准,包括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症、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P-R间期延长)以及链球菌感染证据(咽拭子培养阳性、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在确定有链球菌感染的前提下,存在2项主要表现或1项主要表现加2项次要表现,可诊断为风湿热。
治疗与预防
治疗: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用于清除链球菌感染,一般疗程为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
抗风湿治疗:若有心脏炎,通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以减轻炎症反应;对于关节炎,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缓解症状。
预防:关键是预防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平时要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在链球菌感染流行期间,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链球菌性咽炎等感染,应及时、彻底治疗。对于有过风湿热病史的患者,需长期预防链球菌感染,可定期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如苄星青霉素等。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风湿热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以及链球菌感染的易感性有关。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若出现发热、关节不适等症状,及时就医。在生活方式上,要鼓励孩子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但在链球菌感染流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接触感染源。对于有风湿热病史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预防和随访,以减少风湿热的复发及对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