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部位主要在直肠,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可自行还纳,晚期脱出物大且难还纳,有排便不尽等表现,检查靠视诊、直肠指诊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分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主要便血,外痔肛门不适等,混合痔兼有两者症状,检查靠视诊、直肠指诊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式。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部位主要是直肠,严重时乙状结肠也可脱垂。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包括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混合痔(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二、症状表现
脱肛
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微坠胀感。
晚期:脱出物较大,且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推回甚至长时间脱出在外,同时可伴有排便不尽和肛门失禁现象,部分患者会出现黏液分泌物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儿童患者脱肛常因腹压增加(如便秘、腹泻等)导致,早期可能仅在排便时有小团块黏膜脱出,能自行回缩;而成人脱肛可能与年老体弱、多次分娩、长期便秘或腹泻等因素有关,脱出物相对更大且回缩困难。
痔疮
内痔:一般无疼痛,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特点是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轻者仅大便带血,重者呈喷射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还可伴有黏液溢出。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出现便血、脱出、疼痛、瘙痒等多种表现。
三、检查方法
脱肛: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到直肠黏膜脱出的情况,还可进行直肠指诊,了解直肠内情况,有时可配合排粪造影等检查来明确直肠脱垂的程度和类型。儿童脱肛一般通过简单的视诊即可初步诊断,而成人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等检查来全面评估。
痔疮:主要通过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脱出的痔核、有无便血及出血情况,还可进行直肠指诊,排除其他直肠疾病,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脱肛
非手术治疗:幼儿直肠脱垂有自愈倾向,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防治便秘和腹泻等。成人早期脱肛也可采用注射疗法,将药物注射到直肠黏膜下或直肠周围,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
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脱垂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儿童患者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随着生长发育有自愈可能;成人则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时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
痔疮
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初期痔疮,包括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可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患者可考虑手术,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选择有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保留肛门功能较好的手术方式;老年患者需考虑身体耐受情况,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