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有发热、咽峡部疱疹及溃疡等表现,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自限性疾病主要对症治疗和护理,可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
病因方面
多种肠道病毒可引发疱疹性咽峡炎,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如A2、A4、A5、A6、A7、A9、A10型等,另外肠道病毒71型(EV71)等也可导致该病。不同年龄段儿童感染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受到肠道病毒侵袭而发病。
临床表现
发热:大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一般发热持续2-4天。不同年龄儿童对发热的耐受及反应可能不同,低龄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高热时更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咽峡部疱疹及溃疡:口腔咽峡部会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不过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2-3天后疱疹破溃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儿童在患病过程中会因咽峡部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不适。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医生根据患儿发热、咽峡部疱疹及溃疡等典型表现可初步考虑疱疹性咽峡炎。但需要注意与手足口病等其他出疹性疾病相鉴别,手足口病除了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等部位也会出现皮疹。
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通过咽拭子或粪便等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能明确是否为肠道病毒感染以及具体是哪种肠道病毒感染;血常规检查一般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辅助诊断,但不能仅凭实验室检查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的儿童,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退热(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合理选择);对于咽峡部疼痛明显影响进食的儿童,可适当补充水分及营养,必要时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护理要点:要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儿童可在饭后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给儿童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疱疹部位以防继发感染;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病儿童需居家隔离2周左右;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体温变化、精神状态、有无抽搐等,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警惕重症情况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更要加强护理,因为这类儿童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需格外注意观察和防护。
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可通过加强营养、适当运动等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目前部分肠道病毒疫苗正在研发中,未来可考虑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相关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疱疹性咽峡炎,但需关注疫苗的适用人群、接种程序等相关信息,根据儿童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是否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