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麻痹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起病情况、相关病史及家族史等;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复视等检查;开展神经系统检查排查神经病变;借助头颅、眼眶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还需行血常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自身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且不同特殊人群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起病的急缓、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有无眼部外伤史、感染史、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史以及家族史等。例如,突然出现的眼肌麻痹可能与脑血管意外等急性疾病相关,而逐渐起病的可能与肿瘤等慢性病变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其眼肌麻痹的常见病因有所不同,儿童眼肌麻痹需考虑先天性因素、感染性疾病等;成年男性可能需关注血管性疾病等。
二、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等工具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视力是否受到影响,因为眼肌麻痹可能导致复视,进而影响视力。
2.眼位检查
观察患者的眼位,包括角膜映光法,可初步判断眼位偏斜方向和程度;遮盖-去遮盖试验,用于判断有无隐斜视或显斜视等情况。例如,若角膜映光法显示一侧角膜反光点位于颞侧,提示内斜视。
3.眼球运动检查
让患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检查眼球运动的幅度和协调性,确定哪些眼外肌受累。比如,动眼神经麻痹时,患者眼球不能向上、向下、向内转动等。
4.复视检查
让患者佩戴红绿色眼镜,检查其复视的方向和程度,明确复视是由于哪条眼外肌麻痹导致的。
三、神经系统检查
由于眼肌麻痹可能是神经系统病变的表现,需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检查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等,因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等与瞳孔的调节等功能相关。例如,动眼神经麻痹时可能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表现;还需检查肢体的运动、感觉、反射等情况,排查颅内病变等。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或MRI
对于怀疑颅内病变引起眼肌麻痹的患者,头颅CT或MRI检查是重要的手段。头颅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颅内的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肿瘤、脱髓鞘病变等导致的眼肌麻痹。例如,脑梗死可能在MRI上显示相应的梗死病灶累及支配眼肌的神经传导通路等部位。
2.眼眶CT或MRI
若考虑眼肌本身或眼眶内病变引起眼肌麻痹,眼眶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眼眶内的肿瘤、炎症、外伤等情况。比如,眼眶内肿瘤可能压迫眼外肌导致眼球运动障碍等。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患者有无感染等情况,如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对于怀疑感染性疾病导致眼肌麻痹的患者有帮助。
2.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检测血糖水平可排查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较为常见。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病变等,导致眼肌麻痹。
3.自身抗体检测
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眼肌麻痹的患者,如重症肌无力等,可检测相关自身抗体,如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可能存在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导致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引起眼肌麻痹等症状。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眼肌麻痹需特别注意先天性因素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在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式;老年患者眼肌麻痹需更关注脑血管疾病等,在病史采集中要详细询问其基础疾病等情况;妊娠期女性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权衡辐射等风险,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