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眼内恶性肿瘤,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发病与遗传因素及RB1基因突变有关,有眼内期、青光眼期、眼外期等表现,可通过眼底、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激光等方式,预后与发现早晚、分期相关,遗传性患儿需长期随访,家族成员可基因检测筛查。
发病情况
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偶见于成人。在儿童眼部恶性肿瘤中占比极高,严重威胁儿童的视力和生命健康。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约40%的患者具有遗传倾向,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遗传性的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基因突变导致,患儿的父母一方可能携带相关突变基因,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非遗传性则是患儿自身视网膜母细胞发生突变引起,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基因突变: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关基因RB1的突变是主要的发病原因。正常的RB1基因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起调控作用,当该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的正常调控机制被打破,导致视网膜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临床表现
眼内期:患儿可能出现白瞳症,即瞳孔区呈现白色反光,这是较为典型的表现;还可能有视力下降、斜视等情况。由于肿瘤在眼内生长,早期可能对视力影响不明显,但随着肿瘤增大,会影响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从而导致视力问题。
青光眼期:肿瘤生长导致眼内压升高,患儿会出现眼痛、眼红、流泪、眼睑痉挛等症状,眼球可能会逐渐增大,形成“牛眼”外观。
眼外期:肿瘤向眼外侵犯,可引起眼眶红肿、眼球突出等表现,还可能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如颅内、骨骼、淋巴结等,转移至不同部位会有相应部位的症状,转移至颅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直接观察到视网膜上的肿瘤病灶,表现为视网膜上的异常隆起、肿块等。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能清晰显示眼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可发现眼内实质性肿块回声。
CT检查:可更精确地显示肿瘤的范围,有无钙化等情况,对于判断肿瘤是否向眼外侵犯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有助于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颅内侵犯的评估。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范围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眼球摘除术,适用于肿瘤范围广泛、无法保留眼球的患儿;对于肿瘤较小、局限的情况,可能会考虑保留眼球的局部切除术,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化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便于手术操作;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对于无法手术的患儿,化疗可能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放疗:利用射线杀死肿瘤细胞,适用于某些不适宜手术或化疗的情况,但放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放射性白内障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激光治疗:对于某些较小的、周边部的肿瘤可采用激光光凝治疗,通过激光的热效应破坏肿瘤细胞。
预后情况
预后与肿瘤发现的早晚、肿瘤的分期等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若能在眼内期及时治疗,保留眼球的可能性较大,视力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存;但如果发现较晚,肿瘤发生转移,预后则较差,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和寿命。对于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即使一侧眼睛治疗后,另一侧眼睛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需要长期密切随访。在生活方式方面,患儿需要注意避免眼部外伤等,有遗传倾向的家族,家族成员应进行基因检测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患儿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