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病变范围小;发病机制与血管、血液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局灶性症状;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危险因素,需控制相关指标预防病情进展复发。
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高血压是导致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性梗死。此外,动脉硬化也会使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血液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如血脂异常、血糖升高时,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也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内小动脉闭塞,引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这种情况多见于病灶较小且位于非功能区的患者。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
局灶性症状:如果病灶累及不同的脑功能区,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症状。例如,累及基底节区时,可能出现轻度的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表现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轻微麻木、无力,不影响日常生活;累及脑干等重要部位时,可能出现更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吞咽困难、言语不利等,但相对大面积脑梗塞来说,症状通常较轻。
影像学表现
通过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头颅CT上表现为多个小的低密度灶,边界清楚;MRI检查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更为敏感,可发现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的病灶,且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数量、位置等情况。
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下降、血管内膜受损等情况更容易发生,老年人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发人群。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早期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性在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的暴露上可能相对更高,因此男性更应注意控制血压、戒烟等。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管的调节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也需要关注心血管健康相关指标。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建议吸烟者戒烟,避免二手烟的暴露。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增加脑梗塞的发病几率。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血脂容易升高,体重也可能增加,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人群。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合理的控制目标;高脂血症患者需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脂治疗,将血脂水平控制在合适范围。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虽然单个病灶范围较小,但多发的病灶也可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引起重视,通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等措施来预防病情的进展和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