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早期有便血、肠道刺激症状、脱垂等症状,治疗有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和手术治疗(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不同人群在直肠息肉发生和治疗上有不同特点,如老年、女性、不良生活方式、有家族史人群及儿童等各有其情况。
一、直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1.便血:多数患者表现为间断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不多。儿童患者的直肠息肉以便血为常见症状,多发生在排便后,一般不与粪便相混。这是因为息肉表面的黏膜受粪便摩擦而破损出血。对于成年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尤其是伴有直肠息肉家族史等情况时,需高度警惕直肠息肉可能。
2.肠道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状。当息肉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例如,息肉刺激直肠黏膜,可引起频繁的便意,即里急后重感;若息肉引起肠道蠕动功能失调,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表现。
3.脱垂:一些长蒂的息肉可能会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儿童的直肠息肉有时可脱出肛外,呈球形、淡红色。当息肉脱出时,患者可自觉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或需用手推回。若息肉较大且蒂较长,脱出后不能回纳,可能会引起嵌顿、坏死等严重后果。
二、直肠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凝切除术: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适用于有蒂息肉。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通过内镜将套圈器套住息肉蒂部,然后通电切除。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主要用于无蒂或广基小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与基层分离,然后用圈套器切除。对于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较为适用,能完整切除息肉组织,同时可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该技术可以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对于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一些面积较大的直肠息肉,能更彻底地切除病变组织,且能对切除标本进行完整的病理评估。
2.手术治疗
开腹手术:对于息肉体积较大、基底较宽或内镜下切除困难、怀疑有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开腹手术切除。例如,当息肉位置较高、内镜无法有效切除,或者病理检查提示息肉有癌变倾向且浸润较深时,开腹手术可以更彻底地清除病变组织,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腹腔镜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适合的直肠息肉也可采用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腹壁的几个小切口置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完成息肉的切除。适用于部分有蒂或无蒂但位置较适合腹腔镜操作的息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直肠息肉的发生和治疗中也有不同特点。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发现直肠息肉时,治疗需更加谨慎,要权衡对妊娠和胎儿的影响;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在治疗后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风险;有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息肉。对于儿童直肠息肉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多采用内镜下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且术后需密切观察排便等情况,因为儿童的肠道功能和恢复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