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分为内痔疮和外痔疮,二者在解剖位置、症状表现、治疗及预防方面存在区别。内痔疮在齿状线以上,主要症状有便血、脱出、疼痛等,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方式,预防需避免久坐久站、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外痔疮在齿状线以下,常见症状为疼痛、异物感、瘙痒等,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预防要注意肛门清洁、避免刺激性食物等,不同人群患痔疮风险不同但预防原则相似。
一、解剖位置区别
1.内痔疮
内痔疮是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直肠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齿状线是直肠和肛管的分界线,内痔疮位置相对较深,从外部看不到,一般也不容易摸到,但若脱出严重时可在肛门外看到或摸到。
2.外痔疮
外痔疮是发生在齿状线以下的肛管皮下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或肛缘结缔组织增生、肥大所形成的病变。外痔疮位于肛管表面,靠近肛门周围皮肤,一般可以通过视诊或触诊发现。
二、症状表现区别
1.内痔疮
出血:主要症状为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便血特点是排便时滴血或便纸上带血,血色鲜红,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这是因为排便时粪便摩擦痔核,导致痔内血管破裂出血。
脱出:随着病情发展,内痔可能会脱出肛门外。初期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后期则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脱出的痔核若不能及时回纳,可发生嵌顿,引起疼痛、水肿、坏死等。
疼痛:一般情况下内痔不会引起疼痛,但当内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会有剧烈疼痛。另外,若内痔伴有感染,也会有肛门坠胀感。
2.外痔疮
疼痛:外痔疮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尤其是当外痔疮发生血栓形成或炎症时,疼痛较为剧烈,患者行走、坐立、排便等都会受到影响。
异物感:患者常感觉肛门有异物,因为外痔疮生长在肛门周围,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导致患者主观上有异物感,尤其是在行走时这种异物感会更明显。
瘙痒:外痔疮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导致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刺激皮肤可引起肛门瘙痒,长期瘙痒可能会导致皮肤湿疹样改变。
三、治疗及预防方面的区别
1.治疗
内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内痔,包括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坐浴,常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用栓剂,如痔疮栓等,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
手术治疗:当内痔脱出严重、嵌顿不能回纳或出血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外痔疮
非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外痔疮一般无需治疗,有症状的外痔疮可通过坐浴、局部涂抹药膏(如痔疮膏等)来缓解疼痛、消肿、止痒等症状,同时要注意保持肛门清洁。
手术治疗:当外痔疮出现血栓形成、疼痛剧烈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外痔疮较大严重影响生活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如外剥内扎术等。
2.预防
内痔疮
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适量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保持大便通畅,可通过饮食调整(多吃蔬菜、水果等)、多喝水等方式。
外痔疮
生活方式:同样要避免久坐久站,注意肛门局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肛门局部的刺激。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患痔疮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预防原则相似。对于儿童,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便;对于孕妇,由于孕期腹压增加等原因,更容易患痔疮,要更加注意饮食和适当活动;对于老年人,胃肠蠕动较慢,容易便秘,要特别注意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