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分上、下两类,上感多由病毒引起,局部症状明显,具自限性;下感症状更重,多由细菌或病毒等引起。护理上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饮食、监测体温。上感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用抗生素;下感多需住院,依病原体选方案并对症支持。新生儿、早产儿及有基础疾病的宝宝患呼吸道感染需特殊关注,情况更严重或易加重病情,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
一、明确呼吸道感染类型
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下呼吸道感染可能由细菌或病毒等引起,常伴有发热、气促、咳痰等较严重症状。不同类型感染表现有所差异,需仔细观察宝宝症状表现来初步判断。
(一)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及特点
上呼吸道感染时宝宝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局部症状明显,如轻至中度发热,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咽痛、咳嗽等,部分宝宝可能有食欲减退等情况,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具有一定自限性,但也需关注病情变化。
(二)下呼吸道感染表现及特点
下呼吸道感染时宝宝全身症状往往较明显,发热可能持续且体温较高,伴有咳嗽、气促,小婴儿可能出现呼吸增快、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听诊可闻及肺部啰音等,多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或流感病毒等引起,病情相对上呼吸道感染更需重视。
二、一般护理措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让宝宝多休息,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22℃~25℃)和湿度(50%~60%),空气要流通。如果宝宝有鼻塞,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鼻痂后再用吸鼻器吸出,以保持鼻腔通畅,利于呼吸和吃奶。
(二)合理饮食
给予宝宝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母乳、配方奶、米粥、蔬菜汤等。鼓励宝宝少量多次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同时也可防止因发热导致脱水。
(三)体温监测
密切监测宝宝体温变化,若体温不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松开衣物、额头贴退热贴、用温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帮助散热。若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低龄儿童谨慎用药),可考虑使用适宜的退热措施,但需严格按照儿科用药规范。
三、医疗干预情况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医疗干预
如果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引起,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明确有细菌感染依据时,可遵医嘱使用相应抗生素。例如明确有链球菌感染时,可能会使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
(二)下呼吸道感染的医疗干预
下呼吸道感染多需要及时就医,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医生会根据病原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可能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同时针对咳嗽、气促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雾化吸入等,雾化吸入可使用布地奈德等药物缓解咳嗽、喘息等症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或早产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时,情况相对更严重且变化快,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进展可能迅速。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就医,且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包裹影响呼吸,喂养时要小心,防止呛奶加重呼吸道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宝宝出现呼吸道感染,更要积极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使呼吸道感染病情加重,需要医生综合评估并制定更全面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