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在高血压等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病变,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机制与脑内穿支动脉病变、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不同部位腔隙综合征。诊断靠影像学检查(CT、MRI)和病史体格检查。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康复治疗助神经功能恢复,特殊人群需重视相关方面。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脑内穿支动脉(直径通常在100-300微米)发生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形成腔隙灶。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变性,管腔狭窄。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会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高脂血症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头痛、呕吐等全脑症状,仅表现为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肢体无力,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有的患者会有感觉异常,如手部、面部的麻木感等。
2.不同部位的腔隙综合征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语言障碍等。常见于内囊、脑桥基底部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等,多由丘脑腹后核等部位的病变引起。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下肢重于上肢,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多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放射冠部位的病变。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脑内低密度的腔隙病灶,其大小和部位可清楚显示,但对于较小的病灶可能不如磁共振成像(MRI)敏感。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比CT高,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更早发现病灶,还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及数量等。
2.病史及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情况,同时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四、预防与康复
1.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高脂血症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脂控制在合适水平。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也不利于血压、血脂等的控制;合理饮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增强体质,改善血管功能。
2.康复治疗:对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语言治疗(如有语言障碍时)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应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等并发症;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血管造成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