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和细菌性毛囊炎在临床表现、显微镜检查、病原菌、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有差异。真菌性好发中青年皮脂腺丰富部位,皮疹弥漫易复发,镜检见孢子菌丝,病原菌为马拉色菌,用抗真菌药;细菌性各年龄段可发,皮疹有脓疱,镜检见革兰阳性球菌,病原菌多为金葡菌,用抗生素。儿童、女性、老年人、肥胖人群患两类毛囊炎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细菌性毛囊炎: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男性女性无明显差异。常见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皮疹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逐渐发展为丘疹性脓疱,中间有毛发穿过,脓疱壁厚,内容物为脓性。周围有明显红晕,皮疹可单个散在分布,也可多个聚集。患者自觉有疼痛或瘙痒感,若发生在头皮部位,严重时可导致毛囊破坏,引起永久性脱发。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毛囊炎,在皮肤卫生状况差、搔抓等情况下容易发生。
显微镜检查
真菌性毛囊炎:取病变部位的皮屑、脓疱内容物等进行直接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及短菌丝。对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直接镜检时在角质层内可见成堆的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常位于毛囊内或毛囊口处。通过真菌培养可进一步鉴定菌种,如马拉色菌毛囊炎在含橄榄油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细菌性毛囊炎:取脓疱内容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可在中性粒细胞内或外发现革兰阳性球菌,常见为葡萄球菌。细菌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通过药敏试验可指导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
病原菌差异
真菌性毛囊炎:主要病原菌为马拉色菌,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在人体皮肤油脂分泌旺盛时,马拉色菌大量繁殖,侵犯毛囊引起炎症反应。
细菌性毛囊炎: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常在皮肤有微小损伤时侵入毛囊,引发感染。
治疗原则差异
真菌性毛囊炎:治疗主要是抗真菌药物,如外用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对于严重的病例可口服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油脂分泌,对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应酌情调整用药。
细菌性毛囊炎:治疗主要是抗生素,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严重时可口服头孢类等抗生素。要注意避免皮肤损伤,保持局部清洁,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需检查是否存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真菌性毛囊炎时,由于皮肤薄嫩,选择抗真菌药物需更加谨慎,外用药物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制剂,如浓度较低的酮康唑洗剂等辅助清洁。儿童患细菌性毛囊炎时,要注意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可选用温和的抗生素外用制剂,如儿童专用的莫匹罗星软膏。
女性:女性患真菌性毛囊炎时,若处于月经期,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避免因局部潮湿加重病情。女性患细菌性毛囊炎时,若同时患有妇科炎症,应积极治疗妇科疾病,因为部分妇科炎症可能导致会阴部皮肤细菌感染的机会增加。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抵抗力下降,患真菌性或细菌性毛囊炎时,愈合相对较慢。真菌性毛囊炎的老年人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老年人患细菌性毛囊炎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感染容易扩散。
肥胖人群:肥胖人群由于皮肤褶皱多,局部潮湿,容易发生真菌性或细菌性毛囊炎。肥胖的真菌性毛囊炎患者要注意控制体重,保持皮肤褶皱部位的干燥清洁;肥胖的细菌性毛囊炎患者要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减少摩擦,可选用透气性好的衣物,有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