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病理状态,分为原发性(多见于中年及老年人近视者,与视网膜周边变性、玻璃体变化有关)和继发性(由眼部其他疾病引起),有闪光感、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等症状,可通过眼底检查、OCT诊断,治疗以手术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为主,一般人群需避免诱因、定期检查,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及眼部疾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视网膜脱离的定义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分离的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视网膜的这两层结构紧密贴合,共同发挥感光等重要功能,当出现脱离时,就会影响视觉功能。
二、视网膜脱离的分类及病因
(一)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发生在近视眼患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脱离、收缩等。玻璃体的这些变化会对视网膜产生牵拉作用,当牵拉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
(二)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由眼部其他疾病引起,比如眼部外伤、眼内炎症、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等。眼部外伤可直接造成视网膜的裂孔、脱离;眼内炎症会影响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可能引起视网膜的缺血、渗出等改变,进而引发视网膜脱离。
三、视网膜脱离的症状
患者早期往往会出现闪光感,这是由于视网膜受到牵拉等刺激引起的。随后可能会出现眼前黑影飘动,这是因为玻璃体混浊等原因导致的。随着视网膜脱离范围的扩大,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中会出现缺损,比如某一区域的视觉丧失等。如果是黄斑区受累,视力下降会更加明显。
四、视网膜脱离的诊断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等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的裂孔、脱离的形态等。医生能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情况,这是诊断视网膜脱离的重要依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有助于发现细微的视网膜病变和脱离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目的是封闭视网膜裂孔,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手术方式有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巩膜扣带术是通过在眼球外放置硅胶垫等,使眼球壁向内凹陷,从而顶压视网膜裂孔,促使视网膜复位;玻璃体切割术则适用于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情况,通过切割混浊的玻璃体、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等,达到复位视网膜的目的。
六、视网膜脱离的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一般人群预防
近视眼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受到外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散瞳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的病变,如格子样变性等,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视网膜脱离。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视网膜脱离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眼部先天发育异常等情况,也需要密切关注。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视力情况和眼部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儿童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同样以手术为主,但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术后要加强护理,遵循医生的康复建议。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眼部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更容易出现视网膜相关疾病。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定期进行眼部体检,一旦出现闪光感、眼前黑影等异常情况,要尽快就诊。
患有眼部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眼内炎症、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随访,密切关注视网膜的情况,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