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后海绵状血管瘤是什么病
眼球后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良性血管源性肿瘤,多见于成年人,女性略多;病因不明,可能与胚胎发育血管异常分化有关;临床表现有视力早期影响不大、缓慢进行性单侧眼球突出、压迫眼外肌致眼球运动障碍、一般无明显眼部表面包块;辅助检查超声可见眶内占位、CT示肌锥内边界清肿块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有特定信号及强化表现;诊断结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需与视神经胶质瘤、眼眶静脉曲张鉴别;治疗包括无症状者观察等待及症状明显者手术切除,手术分不同入路,儿童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
眼球后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属于血管源性肿瘤,多发生于眶内肌锥内,多见于成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异常分化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视力:早期一般对视力影响不大,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肿瘤影响视觉发育而出现视力问题,成年人则可能表现为渐进性视力下降。
2.眼球突出:是常见的体征,多为单侧眼球突出,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肿瘤生长缓慢,所以眼球突出症状也会逐渐显现。
3.眼球运动障碍:肿瘤压迫眼外肌时,可引起眼球运动受限,不同方向的运动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与肿瘤所在位置和压迫眼外肌的情况有关,年龄不同可能影响眼球运动障碍的表现程度,比如儿童眼部组织相对较软,可能在肿瘤较小的时候就出现较明显的运动障碍。
4.眼部包块:一般不能触及明显的眼部表面包块,但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眶内的占位病变。
四、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可发现眶内圆形或椭圆形占位,内回声多,分布均匀,有轻度可压缩性。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超声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由于眼部结构特点,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操作。
2.CT检查:表现为眶内肌锥内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不同年龄人群的CT表现差异不大,但儿童需注意辐射防护。
3.MRI检查:T1加权像呈中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有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表现,即早期周边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力高,在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有优势,儿童检查时若需镇静,要遵循儿科镇静相关原则。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般可以明确诊断。例如,成年人出现缓慢进展的眼球突出、视力轻度影响等表现,同时影像学提示眶内肌锥内占位且强化特点符合,可考虑本病。
2.鉴别诊断
视神经胶质瘤:多见于儿童,常伴有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等,CT和MRI表现与眼球后海绵状血管瘤有所不同,视神经胶质瘤常沿视神经生长,MRI上T2加权像多为高信号且有沿神经蔓延的特点。
眼眶静脉曲张:体位性眼球突出是其特点,低头时眼球突出加重,抬头时减轻,影像学检查有其特征性表现,与眼球后海绵状血管瘤的持续眼球突出等表现不同。
六、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肿瘤生长缓慢的患者,可密切观察,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影像学检查等)。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谨慎评估观察等待的风险和获益,定期检查时要关注肿瘤对眼部发育的影响。
2.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采用眶外侧壁开眶或经结膜入路等手术方式切除肿瘤。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儿童手术时要特别注意眼部组织的保护和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以减少对眼部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