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严重角膜炎症性疾病,致病菌主要是丝状菌和酵母菌,与角膜外伤或菌群失调有关,农业劳动者、角膜外伤史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发。患者表现为眼红、眼痛等症状,体征包括角膜浸润灶等,诊断需实验室检查和鉴别。治疗上抗真菌治疗是关键,局部用药首选那他霉素或两性霉素B滴眼液,全身用药可口服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同时可进行角膜清创术或羊膜移植术辅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糖尿病患者、角膜接触镜佩戴者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上农业工作者需佩戴防护眼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定期复查角膜,康复期需避免剧烈运动,视力恢复不佳者可验配RGP或行角膜移植术。诊治应遵循“早诊断、足疗程、个体化”原则,患者需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免疫功能低下或合并全身疾病者需多学科协作管理以降低致盲风险。
一、真菌性角膜炎的定义与病因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性疾病,属于感染性角膜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类。其致病菌主要包括丝状菌(如镰刀菌、曲霉菌)和酵母菌(如白色念珠菌),致病机制多与角膜外伤后真菌侵入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有关。该病在农业劳动者、角膜外伤史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年龄分布以30~60岁为主,但儿童及老年人因角膜屏障功能减弱或操作不当(如儿童玩耍时异物入眼)也可能成为高危群体。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症状特征:患者常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症状进展较细菌性角膜炎缓慢但病程更长。典型体征包括角膜浸润灶呈灰白色、表面干燥、卫星灶形成(主病灶周围小浸润点)及前房积脓(脓液黏稠)。
2.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角膜刮片培养是确诊金标准,阳性率约60%~80%;共聚焦显微镜可无创观察真菌菌丝,敏感度达85%~95%。
鉴别要点:需与细菌性角膜炎(起病急、脓液稀薄)、病毒性角膜炎(树突状溃疡)及阿米巴性角膜炎(接触污染水源史)区分。
三、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抗真菌治疗:
局部用药:首选那他霉素滴眼液(针对丝状菌)或两性霉素B滴眼液(针对酵母菌),需每1~2小时给药一次,持续至溃疡愈合后2周。
全身用药:对于病情严重或角膜穿孔风险高者,可口服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但需监测肝功能。
2.辅助治疗:
角膜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可提高药物渗透性,适用于溃疡深度>1/2角膜厚度者。
羊膜移植术:对角膜穿孔或薄翳形成者,可促进上皮修复并减少瘢痕形成。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因角膜透明度高且表达症状能力弱,需家长密切观察眼红、揉眼等异常行为。治疗中避免使用含防腐剂滴眼液,以防角膜毒性损伤。
2.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易继发真菌感染,需严格控糖(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并缩短复查间隔(建议每3天一次)。
3.角膜接触镜佩戴者:立即停戴隐形眼镜,改用框架眼镜,并加强镜片消毒(每日用双氧水护理液浸泡6小时以上)。
五、预防与康复管理
1.预防措施:
农业工作者需佩戴防护眼镜,避免植物性外伤(如稻谷、树枝划伤)。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定期复查角膜,发现感染征象立即停药。
2.康复期管理:
愈合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角膜瓣移位或再次穿孔。
视力恢复不佳者需早期验配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或行角膜移植术。
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需遵循“早诊断、足疗程、个体化”原则,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合并全身疾病者,需多学科协作管理以降低致盲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