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手术治疗(经肛门息肉切除术),术后要观察创面、调整饮食、定期随访复查,不同年龄及病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有基础病史等患者需特殊关注。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凝切除术
适用情况:对于有蒂的较小直肠息肉较为适用。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凝器的电极与息肉接触,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其原理是高频电流作用于组织时,使组织内离子高速运动,摩擦生热,从而使细胞内水分蒸发、蛋白变性,实现组织的凝固坏死。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应用,但儿童需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与精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有基础病史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评估手术耐受性,确保手术安全。
优势:操作相对简便,治疗时间较短,能较快去除息肉,术后恢复相对较快。有研究表明,对于直径小于2cm的有蒂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的完全切除率较高,且并发症相对较少。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适用情况:适用于较大的、平坦型或部分侧向发育型的直肠息肉,尤其是病变累及黏膜下层的情况。该方法是通过黏膜下注射将黏膜与固有肌层分离,然后用内镜下的剥离器械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对于年龄较大或有一定基础疾病的患者,若息肉符合ESD的适应证,在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后可考虑此方法。比如一些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只要全身情况允许,且息肉适合ESD操作,可选择该术式。
优势:可以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能够对病变进行病理分期,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研究显示,ESD对于直径大于2cm的直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较高,有助于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二、手术治疗
1.经肛门息肉切除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位置较低、蒂部较宽的直肠息肉。手术时经肛门进入,找到息肉后,将息肉及其周围部分黏膜组织切除。对于儿童患者,若直肠息肉位置较低且适合经肛门切除,该手术方式较为常用,因为经肛门手术对儿童腹腔内器官影响较小。对于女性患者,需考虑肛门周围的解剖结构与手术操作的便利性,男性患者同理。有肠道炎症病史的患者,手术前需控制肠道炎症,以减少手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优势: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尤其对于位置较低的息肉,经肛门切除可直接处理病变部位。
三、术后注意事项
1.创面观察
无论是哪种治疗方式,术后都需要密切观察创面情况,包括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加强术后的监护,注意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异常表现。成年患者也需留意自身症状,如出现剧烈腹痛、大量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严密的监测。
2.饮食调整
术后饮食需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调整。一般术后短期内建议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糙、坚硬的食物,以防刺激创面导致出血或影响创面愈合。儿童患者的饮食需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避免因饮食不当影响恢复。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还需注意控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3.随访复查
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一般建议在术后1-3个月进行首次内镜复查,以了解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有无息肉复发等。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随访间隔可能会有所调整。儿童患者需要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监测肠道发育及息肉复发情况。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倾向疾病相关的患者,随访更为频繁,需要长期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