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疮严重时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处理。一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排便习惯和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有局部用药和口服药物;手术治疗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橡皮圈套扎术、传统痔切除术等;特殊人群中孕妇优先保守治疗、老年人谨慎评估手术、儿童多先保守且手术需谨慎。
一、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新鲜蔬菜(芹菜、菠菜等)和水果(苹果、香蕉等),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达到25-35g,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对痔疮的刺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等,这些食物可导致直肠黏膜充血,加重痔疮症状。同时,要适量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有助于软化粪便。
排便习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内,避免久蹲厕所。不要在排便时玩手机、看书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防止排便时间过长,增加腹压,加重痔疮。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轻痔疮症状。对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
二、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可使用痔疮膏或痔疮栓,如复方角菜酸酯膏、栓等,这些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局部用药时应注意清洁肛门局部,可使用温水坐浴后再用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
口服药物:对于疼痛明显或有出血症状的严重内痔患者,可口服一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迈之灵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决定。
三、手术治疗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适用于Ⅲ、Ⅳ度内痔、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内痔患者。该手术是利用吻合器环形切除直肠下端黏膜及黏膜下组织,阻断痔的血液供应,使脱垂的痔上黏膜向上悬吊,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等,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橡皮圈套扎术:适用于Ⅱ、Ⅲ度内痔。通过将特制的橡皮圈套扎在痔的基底部,阻断痔的血液供应,使痔缺血、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可在门诊进行,但对于严重的内痔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传统痔切除术:对于病情非常严重、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内痔患者,可考虑传统痔切除术。但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相对较多,如疼痛、出血、肛门狭窄等,现在临床上已较少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是内痔的高发人群,由于孕期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血管等因素,容易加重内痔症状。治疗时应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温水坐浴等。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产后随着身体恢复,内痔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仍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更容易出现便秘,从而加重内痔。在治疗时,应更加注重保守治疗的应用,如温和的饮食调整、适度的运动等。手术治疗应谨慎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儿童:儿童内痔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因素或不良排便习惯有关。对于儿童内痔,首先应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一般不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如病情严重需要手术,应选择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后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儿童的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