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潜伏期6-18天,中度以上发热3-5天,发热3-4天后出疹,耳后发际始,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6个月至5岁儿童易感,靠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等诊断,无特效抗病毒药,对症治疗和护理;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引起,潜伏期5-15天,突发高热3-5天骤降后热退疹出,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传染源是患病婴幼儿,2岁以下尤其是6-18个月婴儿易感,靠临床表现等诊断,对症处理。婴幼儿患两病影响大,需特殊关注,免疫力低下人群接触后也需严密观察护理。
临床表现方面
潜伏期:麻疹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幼儿急疹潜伏期相对较短,一般为5-15天。
发热表现:麻疹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一般3-5天;幼儿急疹一般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上,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
皮疹表现:麻疹出疹特点为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幼儿急疹是热退疹出,一般发热3-5天后体温正常,随之出现皮疹,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散在分布,直径2-5mm左右,压之褪色,很少融合,主要分布在颈部、躯干,也可波及面部和四肢,1-2天内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流行病学方面
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幼儿急疹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婴幼儿,无症状的带病毒者也可能传播病毒。
传播途径:两者都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麻疹病毒在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经空气飞沫传播,幼儿急疹同样通过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麻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未接种麻疹疫苗的人群普遍易感;幼儿急疹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18个月的婴儿多见。
诊断方面
麻疹: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麻疹患者史)、典型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口腔麻疹黏膜斑即Koplik斑等)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检测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等确诊。
幼儿急疹: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突发高热,热退疹出,结合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常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再结合病毒学检查如检测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的特异性抗体等协助诊断。
治疗与护理方面
麻疹: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并发症防治。护理方面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注意皮肤和眼部、口腔、鼻腔的清洁等。
幼儿急疹:主要也是对症处理,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退热药物),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麻疹和幼儿急疹对其健康影响相对较大。对于麻疹,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因为婴幼儿患麻疹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对于幼儿急疹,虽然热退疹出后病情多可自行缓解,但在发热期间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防止发生高热惊厥等情况,且要保证患儿充足的液体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果是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成人接触了麻疹或幼儿急疹患者,麻疹对于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病情,如重型麻疹等,需要更加严密的医学观察;幼儿急疹对于免疫力低下者一般也需要加强护理,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免疫力低下可能影响病情的恢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