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致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致病,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老化等有关。运动症状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认知障碍等。诊断靠临床表现,需与特发性震颤等鉴别,好发于中老年人,高危人群需注意生活等方面。
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大脑中参与调控运动功能等多种生理过程。当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死亡后,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运动症状。目前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约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环境因素中,一些毒素暴露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比如长期接触某些杀虫剂、除草剂等;神经系统老化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巴胺能神经元会逐渐发生退变,这也是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的原因之一。
主要临床表现
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为“搓丸样”动作。
肌强直:患者肢体可出现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时的肌强直)或齿轮样强直(伴震颤时的肌强直,感觉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四肢、躯干、颈部肌肉均可受累,导致患者活动困难,姿势步态异常等。
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可出现手指精细动作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困难,逐渐发展为全身性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减少,“面具脸”,讲话语速变慢,语音低沉等。
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步距缩短,逐渐发展为慌张步态,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启动,身体前倾,步伐变小加快,难以迅速止步。
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早期可能出现嗅觉减退,睡眠中常出现下肢疼痛,也可伴有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有便秘、多汗、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便秘是由于胃肠道蠕动减慢所致;多汗可表现为头部、颈部、躯干多汗;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站立时血压下降,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
精神、认知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认知障碍、痴呆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发作情况等,同时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一般来说,存在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中的至少两项,且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可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此外,一些辅助检查如脑部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等)有助于排除其他脑部疾病,但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帕金森病。
鉴别诊断:需要与特发性震颤、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等疾病相鉴别。特发性震颤多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一般不伴有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进行性核上性麻痹除了有运动障碍外,还常有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颈部过伸等表现;多系统萎缩可出现小脑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多种表现,与帕金森病有一定区别,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来进行鉴别。
帕金森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长期接触可能致病环境因素的人群等属于高危人群。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在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同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