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的炎症性病变,脑膜炎是软脑膜的炎症,二者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脑炎针对病原体及对症支持治疗,脑膜炎依病原体类型治疗,不同人群患病有不同特点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等。
脑膜炎:是软脑膜(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的炎症,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脑炎:
一般症状: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还可能有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淡漠、幻觉等,部分患儿会有抽搐发作。成人除上述症状外,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神经系统定位症状:根据受累脑实质部位不同,会有相应定位表现,若累及额叶可能出现人格改变、社交障碍等;累及颞叶可能有记忆障碍等。
脑膜炎:
一般症状:患者多有发热、头痛、呕吐等表现,儿童脑膜炎可能出现前囟饱满、张力增高。
脑膜刺激征:常见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脑膜引起的。
三、脑脊液检查特点
脑炎:
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增高,细胞数多有不同程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轻度增高或正常,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病毒感染时,脑脊液中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可呈阳性;细菌感染时,可找到相应病原体。
脑膜炎:
脑脊液压力常增高,细胞数明显升高,细菌感染时多为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变化因病原体不同而异,细菌感染时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也可降低,病毒感染时糖和氯化物多正常。
四、影像学检查表现
脑炎:
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见脑实质内片状或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头颅MRI检查更敏感,早期即可发现脑实质内异常信号,如T2加权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上呈高信号,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变范围。
脑膜炎:
头颅CT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脑膜强化等表现;头颅MRI可见脑膜强化,尤其是软脑膜强化,有助于诊断脑膜炎,但对于病变的细节显示可能不如脑炎的MRI检查敏感。
五、治疗原则
脑炎:
主要是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病毒感染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使用阿昔洛韦;细菌感染时选用敏感抗生素;对于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体温、降低颅内压、抗癫痫等。
脑膜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需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药物;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真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则使用抗真菌药物。同时也需要进行降颅压等对症处理。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脑炎或脑膜炎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囟门情况等。在治疗时,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要根据儿童体重等调整剂量,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有抽搐的儿童,要采取安全的护理措施,防止受伤。
老年人:老年人患脑炎或脑膜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意识障碍可能更为突出。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孕妇:孕妇患脑炎或脑膜炎时,需要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些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需要在妇产科和感染科等多学科协作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