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宝宝脱水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轻度体液丢失约占体重5%,中度5%-10%,重度超10%;补充水分可口服补液(轻度和中度首选口服补液盐,不愿喝可尝试米汤)或静脉补液(重度或呕吐严重时);观察与护理要关注病情变化、做好皮肤护理、调整饮食;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宝宝脱水处理更需谨慎。
一、判断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宝宝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黏膜稍干;尿量稍减少。此阶段体液丢失占体重的5%左右。
2.中度脱水:宝宝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黏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10%。
3.重度脱水:宝宝呈昏睡或昏迷状态;皮肤发灰、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陷,眼闭不合,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干燥;四肢厥冷,尿量极少或无尿。体液丢失超过体重的10%。
二、补充水分的方法
1.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和中度脱水的宝宝,首选口服补液盐。根据宝宝的体重和脱水程度计算补液量,一般轻度脱水每千克体重需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中度脱水每千克体重需补充100-150毫升。可以少量多次喂服,每隔几分钟喂10-20毫升,逐渐增加摄入量。口服补液盐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且符合循证医学证据,能有效纠正脱水。
若宝宝不愿喝口服补液盐,也可以尝试给宝宝喝一些米汤(将大米煮烂后取上层米汤),米汤中含有一定的电解质和碳水化合物,能补充部分丢失的水分和能量,但补充电解质的效果不如口服补液盐。
2.静脉补液:当宝宝出现重度脱水或呕吐严重无法口服补液时,需要进行静脉补液。医生会根据宝宝的体重、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情况等精确计算补液的种类和量,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快速纠正脱水状况。
三、观察与护理要点
1.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心率、尿量等情况。如果宝宝精神逐渐好转,尿量逐渐增多,说明脱水在改善;如果宝宝精神持续萎靡、尿量无增加甚至减少,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如高热、呼吸急促等,需及时告知医生。
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观察重点略有不同。新生儿脱水时可能表现不典型,要特别注意其前囟、皮肤弹性、尿量等方面的变化;婴幼儿则要关注其精神反应和哭时泪液情况。
2.皮肤护理
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的尿布。因为脱水时皮肤可能相对干燥,要注意避免皮肤损伤,若有尿布疹等情况要及时处理。对于小婴儿,每次更换尿布后可以适当涂抹一些婴儿护臀膏。
3.饮食调整
在宝宝脱水纠正过程中,饮食要逐渐恢复。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且喂养次数可以适当增加,因为母乳中含有适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有助于宝宝恢复。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先给予稀释的配方奶,逐渐恢复正常浓度和喂养量。较大的宝宝可以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给予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脱水的耐受能力更差。在发现早产儿有脱水迹象时,要更加谨慎地处理。口服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静脉补液时要精确计算,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和电解质变化,因为早产儿的电解质平衡更容易受到影响。
2.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发生脱水时处理更为复杂。例如有肾功能不全的宝宝,在补液时要特别注意补液量和补液种类的选择,避免加重肾脏负担,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补液治疗,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脱水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