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EV71感染更易引发严重并发症;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高发,男性患儿感染概率略高,未接种EV71疫苗、营养不良或有慢性疾病的儿童感染风险和重症发生率更高;家庭或托幼机构卫生差、温湿度适宜病毒存活、儿童使用公共游乐设施未及时洗手及家庭成员中有患者未隔离等会增加感染风险;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和护理;预防措施包括接种EV71疫苗、保持个人卫生、做好环境管理。
一、病原体类型与传播途径
1.1病原体种类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占全球病例的70%以上。研究显示,EV71感染更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肺水肿),而CoxA16感染多表现为轻症。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6型、A10型及埃可病毒也可致病,但流行率较低。
1.2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患者粪便中病毒排出可持续数周,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或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疱疹液是主要传播方式。研究指出,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因儿童密切接触,传播效率较家庭环境高3~5倍。
二、易感人群与高危因素
2.1年龄与性别差异
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高发人群,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其中1~2岁幼儿发病率最高。性别差异不显著,但男性患儿因活动范围更大,接触感染源的概率较女性高15%~20%。
2.2免疫状态影响
未接种EV71疫苗的儿童感染风险是接种者的2.3倍。此外,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或患有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感染后重症发生率较健康儿童高40%。
三、环境与行为风险因素
3.1卫生条件
家庭或托幼机构卫生状况差(如未定期消毒玩具、餐具)可使感染风险增加2~3倍。研究显示,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mg/L)擦拭物品表面,可降低病毒存活率90%以上。
3.2季节与气候
手足口病在温带地区呈春季高发(4~6月),热带地区全年流行。湿度>60%时,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延长至48小时,传播风险增加。
3.3生活方式
儿童频繁使用公共游乐设施(如滑梯、摇马)且未及时洗手,感染概率较不使用者高1.8倍。家庭成员中有手足口病患者时,未隔离或共用毛巾等物品,可使其他儿童感染风险提升3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1婴幼儿(<1岁)
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需密切观察呼吸、心率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体温>39℃)、精神萎靡或肢体抖动,需立即就医。母乳喂养可降低感染风险,但母亲需注意手卫生,避免将病毒传给婴儿。
4.2孕妇
孕妇感染EV71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儿先天性感染。孕期应避免接触患儿,若必须接触,需佩戴口罩并严格洗手。
4.3慢性病患者
患有哮喘、糖尿病或血液病的儿童,感染后易引发继发感染(如肺炎)。建议此类患儿在流行季节减少外出,必要时可提前接种EV71疫苗。
五、预防措施的科学依据
5.1疫苗接种
EV71疫苗对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率达90%以上,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两剂次间隔1个月。研究显示,接种后抗体水平可维持2~3年。
5.2个人卫生
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可去除95%以上的病毒。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是阻断传播的关键措施。
5.3环境管理
定期清洗儿童衣物、被褥,并用60℃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可灭活病毒。托幼机构需每日对玩具、桌椅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