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经硬蜱叮咬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有特定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季节性,具相应临床表现,诊断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原体:病原体为森林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有包膜。该病毒耐寒,在-70℃可存活数年,但对高温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森林中的啮齿类动物,如野鼠、松鼠等,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是硬蜱叮咬,蜱虫叮咬了感染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人,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人。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从事森林工作的人员,如森林工人、林业勘察队员等,进入林区的人群若未接种疫苗也易感染。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可能与从事相关职业的男性比例较高有关。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5-8月,与蜱虫的活动季节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短3-4天,最长可达3周。
初期症状:起病急骤,体温可在1-2天内升至38-40℃,伴有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多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以下肢较为常见,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衰竭。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有森林地区居住或工作史,发病在蜱虫活动季节。
临床表现:有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瘫痪等神经系统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发病早期即可阳性,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病毒分离可从患者血液、脑脊液中分离病毒,但操作复杂,一般在科研机构进行。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针对高热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抽搐患者使用镇静药物;有颅内压增高者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对于瘫痪患者,可进行康复治疗等。
预防
控制传染源:加强对森林地区啮齿类动物的管理,可通过灭鼠等措施减少病毒宿主。
切断传播途径:在森林地区作业时,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防止蜱虫叮咬;可使用驱避剂涂抹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作业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及时清除附着的蜱虫。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森林脑炎疫苗是预防的有效措施,高危人群应接种疫苗。对于进入林区的非高危人群,也建议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进入森林地区感染风险相对较高,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更应做好预防措施,如严格防护防止蜱虫叮咬,若在林区活动后需仔细检查身体。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尽快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森林脑炎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可能更高,如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在预防方面,老年人进入林区时更要加强防护,如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一旦发病应及时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孕妇:孕妇感染森林脑炎后,病毒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目前关于孕妇感染后的具体影响及治疗对胎儿的安全性研究相对有限。所以孕妇应尽量避免进入森林地区,若必须进入,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谨慎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充分告知医生妊娠情况,以制定合适的诊疗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