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囊肿是肛门部位因皮脂腺或汗腺导管阻塞、分泌物潴留及感染等因素形成的囊性病变,有局部肿块、疼痛等临床表现,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穿刺检查诊断,较小无症状者可保守治疗,较大或继发感染形成脓肿者需手术治疗。
一、定义
肛门囊肿是发生在肛门部位的一种囊性病变,是由于肛门周围的皮脂腺或汗腺导管阻塞,分泌物潴留而形成的囊肿。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肛门周围的皮肤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可引起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的炎症,进而导致导管阻塞,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儿童由于皮肤相对娇嫩,且卫生习惯可能相对较差,更容易因感染引发肛门囊肿;而老年人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也较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影响。
肛腺感染是引起肛门周围囊肿的重要原因之一。肛腺开口于肛管齿线部,若肛管发生感染,如腹泻时粪便容易污染肛腺,导致肛腺炎,炎症蔓延可形成肛门周围囊肿。
2.腺体阻塞
肛门周围的皮脂腺、汗腺等腺体的导管如果发生机械性阻塞,例如局部皮肤的污垢、角质等堵塞导管,就会使腺体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逐渐潴留形成囊肿。长期久坐、局部不透气等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腺体导管的通畅,增加腺体阻塞的风险,对于一些长期从事久坐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肛门局部透气性差,更容易出现腺体阻塞相关的肛门囊肿问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局部肿块:肛门周围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一般质地较软,有波动感(如果囊肿继发感染形成脓肿则波动感更明显)。儿童患者可能因家长发现肛门周围有异常包块而就诊;成年人可能在自己发现肛门周围有不明肿物时就医。
疼痛:一般囊肿较小的时候可能无明显疼痛,当囊肿增大或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如果继发感染形成脓肿,疼痛会较为剧烈,可影响患者的坐立行走等日常活动。对于儿童来说,如果肛门囊肿引起疼痛,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老年人由于对疼痛敏感度可能相对降低,但也会有局部不适等表现影响生活质量。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肛门坠胀感,若囊肿继发感染,还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2.体征
医生进行肛门指诊或肛门局部检查时,可发现肛门周围相应部位的囊性肿物,继发感染时局部可有红肿、压痛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肛门周围皮肤情况,触摸肿块了解其大小、质地等特征。对于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老年人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2.超声检查
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肛门周围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与其他肛门周围病变相鉴别。超声检查对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儿童可以通过无创的超声检查了解肛门囊肿情况,老年人也可以耐受超声检查。
3.穿刺检查
如果需要进一步明确囊肿的性质,可以进行穿刺检查,抽取囊内液体进行化验分析,如判断液体是脓性还是浆液性等,帮助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肛门囊肿,如果没有继发感染等情况,可以先采取保守治疗,如保持肛门局部清洁,使用温水坐浴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退等。儿童患者进行温水坐浴时要注意控制水温,避免烫伤;老年人坐浴时要注意防滑等安全问题。
当囊肿继发感染但尚未形成脓肿时,可以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但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儿童滥用抗生素等情况。
2.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的、有症状的肛门囊肿或已经继发感染形成脓肿的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囊肿切开引流术等,将囊肿切开,排出潴留的分泌物等。儿童进行手术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等;老年人手术前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确保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