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诊断标准。病史采集需询问症状表现、出现时间、家族史等;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状况和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头颅MRI、SPECT或PET)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并排除类似疾病,同时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个体差异对诊断的影响。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及出现时间等情况。包括是否出现静止性震颤,多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静止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是否有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若同时伴有震颤则呈齿轮样强直;是否存在运动迟缓,如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可表现为手指精细动作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困难,逐渐发展成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缓慢,晚期因合并肌张力增高可导致起床、翻身、步行、变换姿势等均有困难;是否有姿势步态障碍,早期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病情进展后步伐变小变慢,启动困难,行走时呈慌张步态等。同时了解患者的家族史等情况,因为部分帕金森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病史采集时需考虑其各自的特点,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会影响症状的表现和判断;女性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对病情有一定影响等。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检查:观察患者的面容表情,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面具脸,即面部表情呆板,眨眼次数减少等。检查患者的姿势步态,除观察慌张步态外,还需检查患者站立、行走时的姿势等。
2.神经系统检查
震颤检查:检查静止性震颤,让患者放松肢体,观察手指等部位是否有搓丸样震颤表现,同时检查震颤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情况。
肌强直检查:检查铅管样强直和齿轮样强直,可通过活动患者的肢体,感受阻力情况来判断,如检查屈肌和伸肌的肌张力等。
运动迟缓检查:可通过让患者做快速交替动作,如反复屈伸手指等,观察动作的速度和协调性;检查翻身、从座椅上站起等动作的灵活性等。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一般无特征性改变,但有助于排除其他类似帕金森病症状的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MRI检查的适应证和解读需考虑其脑部的正常生理变化等因素,比如老年患者脑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萎缩等情况,需要与病理性改变进行鉴别。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这是较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在疾病早期,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可显示基底节区DAT减少,多巴胺受体(DAR)功能早期超敏,后期低敏;氟多巴PET显像可显示帕金森病患者脑内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但这类检查相对复杂,费用较高,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等: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可导致类似帕金森病症状的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正常范围略有差异,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例如老年患者常伴有一些生化指标的生理性变化,在解读时要综合考虑。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等。临床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典型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可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对于一些不典型的早期患者,可能需要结合辅助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个体差异对症状表现和诊断的影响,比如儿童帕金森病相对罕见,其诊断标准有其特殊性;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一些与帕金森病相似但不同的表现,需要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