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查指标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可见轻度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急性期反应物(C反应蛋白活动期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活动期加快)、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约70%-80%患者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特异性高且助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中X线早期可见软组织肿胀、中晚期有骨质侵蚀等改变,超声可发现早期关节病变,MRI对软组织病变显示敏感可发现早期病变。
一、实验室检查指标
(一)血常规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出现轻度至中度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是因为炎症状态下机体的代谢变化等因素影响了红细胞的生成与代谢。女性患者由于生理周期等因素,可能更容易出现贫血情况,需关注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变化。
(二)急性期反应物
1.C反应蛋白(CRP):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CRP明显升高,其水平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例如,当疾病处于活跃阶段,炎症反应强烈时,CRP可迅速升高,通过检测CRP能辅助判断病情的活动程度。
2.红细胞沉降率(ESR):ESR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也会加快,同样反映了体内的炎症状态。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基础代谢等情况不同,其ESR变化也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一般来说,ESR增快提示炎症处于活动阶段。
(三)自身抗体
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约70%-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阳性。RF分为IgM型、IgG型、IgA型等,其中IgM型RF临床较为常用。RF阳性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辅助诊断意义,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在老年患者中,RF阳性的诊断价值需要更谨慎评估,因为老年人群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背景情况不同。
2.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可达90%以上,而且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较大。即使在一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也有助于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尤其对于女性患者,抗CCP抗体的检测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指标
(一)X线检查
1.早期表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特异性表现,或者仅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关节间隙变窄,这是因为关节软骨受到破坏,软骨下骨之间的间隙变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X线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骨质增生等基础情况,需要仔细鉴别关节间隙变窄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X线改变。
2.中晚期表现:中晚期可见骨质侵蚀、破坏,关节面出现虫蚀样改变,关节半脱位甚至强直等。例如,手指关节可能出现尺侧偏斜等典型的畸形改变,这些X线表现对于明确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等情况,对于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更早地检测到关节内的炎症改变,尤其在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中,超声检查可以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对于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超声检查可以在不使用辐射的情况下,清晰地观察关节内部结构的变化,是儿科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较常用且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对于关节软骨、滑膜、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更为敏感。可以早期发现骨髓水肿、滑膜增厚、软骨损伤等情况。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MRI有助于发现一些X线和超声检查未能发现的早期病变,对于准确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可能因生长发育等因素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