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无菌性脑膜炎即病毒性脑膜炎,由多种病毒引发,常见肠道病毒等,夏秋季肠道病毒致其概率高;临床表现有发热、脑膜刺激征、神经系统症状,婴儿和年长儿表现有别;通过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学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对症支持,抗病毒治疗因病毒而异;大多数预后良好,重症可能留后遗症,护理和治疗影响预后。
一、病因
多种病毒可引发该病,常见的如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等。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无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在夏秋季等特定季节,肠道病毒感染引发小儿无菌性脑膜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发热:多数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热型不定。一般来说,肠道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其他病毒引起的可能有不同特点。
脑膜刺激征:患儿可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表现。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脑膜,导致脑膜受到刺激而出现的一系列体征。例如颈项强直表现为患儿颈部僵硬,被动屈伸颈部时有阻力。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婴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随着病情发展,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惊厥等情况。如果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明显。
2.年龄差异影响
婴儿:婴儿由于囟门未闭等特点,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而发热、烦躁不安、前囟饱满等表现相对更突出。前囟饱满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婴儿囟门未闭,颅内压力变化可通过囟门表现出来。
年长儿:年长儿的临床表现更接近成人,脑膜刺激征相对典型,头痛、呕吐等症状较为明显。
三、诊断
1.脑脊液检查
外观:脑脊液外观清亮,这是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鉴别点之一,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多呈浑浊状。
细胞数:白细胞数轻度增多,多在(10-500)×10/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
生化检查: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通过这些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无菌性脑膜炎,并与其他类型脑膜炎相鉴别。
2.病毒学检查
病毒分离:通过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但病毒分离培养技术要求较高,耗时较长,一般在科研等特殊情况下应用。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儿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若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则有诊断意义。例如检测肠道病毒特异性抗体等,可帮助明确病毒类型。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患儿需要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以利于病情恢复。对于婴儿要加强护理,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颅内压的因素。
对症支持: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对于呕吐的患儿,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抗病毒治疗
对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调整剂量等。而对于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五、预后
大多数小儿无菌性脑膜炎患儿预后良好,经过适当的治疗后,症状可逐渐缓解,神经系统功能多可完全恢复。但如果是重症患儿,如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严重脑膜炎,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癫痫、听力障碍等。年龄较小的婴儿,尤其是病情较重的,预后相对更需密切关注。在患病过程中,良好的护理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例如,婴儿患病后,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精心护理,可降低后遗症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