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眼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其发病与年龄、屈光系统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其临床表现;近视眼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发病与年龄、屈光系统、遗传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也会影响其临床表现。
一、远视眼
(一)定义
远视眼是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眼球较小,多为远视眼,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远视度数可逐渐降低。例如新生儿的眼球前后径较短,一般为20mm左右,而正常成年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所以新生儿大多存在生理性远视。
2.屈光系统因素:角膜曲率过小、晶状体屈光力不足等都可能导致远视。比如先天性小角膜,其角膜曲率半径增大,会使眼的屈光力减弱,从而引发远视。
(三)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不同年龄表现:幼儿远视时可能出现视力减退、视疲劳等症状,由于幼儿会努力使用调节来看清物体,容易出现眼球酸胀等视疲劳表现;青少年远视相对较轻时可能视力影响不明显,但也可能出现视疲劳;成年人远视则主要表现为视近物困难,长时间用眼后易出现眼痛、头痛等视疲劳症状。
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个体间存在差异,部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眼的调节功能,对远视的耐受和症状表现可能有一定影响。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近距离用眼、用眼习惯不良等可能加重远视相关的视疲劳等症状。例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会使眼睛持续处于紧张的调节状态,对于远视眼患者,更容易出现视疲劳加剧的情况。
病史影响:有眼部手术史(如晶状体手术等)可能导致屈光状态改变,引发远视相关问题。比如白内障手术后,晶状体的屈光功能发生变化,可能出现远视情况。
二、近视眼
(一)定义
近视眼是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近视眼高发阶段,这与眼球的快速发育以及用眼负担加重有关。例如学生在青春期,学习任务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容易导致眼轴延长,从而发展为近视。
2.屈光系统因素:角膜曲率过大、晶状体屈光力过强等可引起近视。比如先天性大角膜,角膜曲率半径减小,会使眼的屈光力增强,容易引发近视。
3.遗传因素:高度近视眼往往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子女患近视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某些与近视相关的基因变异会增加个体患近视的易感性。
(三)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不同年龄表现:儿童青少年近视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喜欢凑近看东西等。随着近视度数加深,可能出现眼轴进一步延长等情况;成年人近视如果是单纯性近视,度数相对稳定,但如果是病理性近视,可能度数会进行性加深,还可能伴有眼底病变等并发症;老年人如果本身有近视,可能在看近物时相对轻松,但如果是病理性近视,可能同时存在其他眼部问题。
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青春期女性可能由于激素变化对眼组织的影响,在近视发展速度上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著。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等是导致近视眼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儿童,患近视的风险明显高于户外活动时间充足的儿童。因为户外活动时,眼睛可以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调节眼部肌肉,预防近视。
病史影响:有眼部疾病史(如视网膜病变等)可能影响近视的发展。一些眼部疾病可能导致眼的屈光状态改变,或者加速近视度数的加深。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眼部并发症,包括影响近视的发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