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夜间不自主排尿(排尿时间无规律、尿量不等)、伴随睡眠深沉及白天尿频尿急等膀胱功能紊乱表现,不同年龄阶段有特殊表现,如婴幼儿期常见但3岁后仍频繁需考虑病理,学龄期可致心理问题和影响生活质量,家长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一、夜间不自主排尿
1.排尿时间无规律
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在夜间任何时间段发生排尿,没有固定的规律。从生理角度看,正常儿童随着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能够逐渐控制膀胱的排尿反射,但遗尿症患儿的这种控制能力发育延迟。例如,正常5-6岁儿童夜间膀胱容量逐渐增大,能耐受更长时间的尿液储存,但遗尿症患儿膀胱容量可能未达到相应发育水平,导致夜间无法自主醒来排尿。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表现有所差异。学龄前儿童可能每周有几次夜间遗尿,随着年龄增长,若未得到有效治疗,遗尿情况可能持续存在甚至加重。
2.尿量不等
遗尿时排出的尿量可多可少。有的患儿一次遗尿排出较多尿液,类似正常排尿量;有的则排出较少尿液。这与患儿夜间膀胱内尿液储存量有关,遗尿症患儿膀胱对尿液的容纳和控制能力异常,导致储存尿液量不稳定,从而排尿量不一。从解剖结构看,膀胱的肌肉功能和神经调节功能出现问题,影响了膀胱内尿液的储存量和排尿反射的正常启动。
二、伴随表现
1.睡眠深沉
遗尿症患儿往往睡眠较深沉,不容易被唤醒。这是因为排尿反射的神经传导在遗尿症患儿中存在异常,膀胱充盈时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有效地传递到大脑皮层引起觉醒。例如,正常情况下,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会将信号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使人体产生尿意并觉醒排尿,但遗尿症患儿的这一神经传导通路出现障碍,导致大脑不能及时接收到膀胱充盈的信号,从而处于深沉睡眠状态,无法醒来排尿。
对于学龄前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本身睡眠深沉是常见现象,但遗尿症患儿的这种睡眠深沉与正常儿童不同,是病理性的,会导致夜间不能自主排尿。
2.白天症状
部分患儿白天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膀胱功能紊乱的表现。这是因为夜间遗尿问题影响了膀胱的正常功能调节,导致白天膀胱的敏感性增加。例如,患儿膀胱容量可能较正常儿童小,所以会频繁产生尿意,出现尿频症状;同时,膀胱逼尿肌可能存在不稳定收缩,导致尿急症状。从病理机制分析,遗尿症可能引起膀胱-尿道功能协调障碍,进而在白天表现出尿频、尿急等症状。对于学龄儿童,白天的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因为频繁的尿意干扰会分散其在课堂等场合的注意力。
三、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表现
1.婴幼儿期
1-3岁的婴幼儿遗尿较为常见,这与他们的神经系统和膀胱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此阶段的患儿遗尿多为生理性,但如果3岁以后仍频繁遗尿,则需考虑病理性遗尿症的可能。从发育角度看,婴幼儿的大脑对膀胱排尿的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膀胱的容量较小,排尿次数多,所以容易出现夜间遗尿。家长此时需要关注患儿的排尿规律,若3岁后遗尿情况无改善,应及时就医评估。
2.学龄期
5-12岁的学龄儿童若患有遗尿症,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其他儿童可能会因为遗尿情况而产生嘲笑等行为,导致患儿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例如,有些患儿可能会因为担心在学校发生遗尿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影响社交和心理发育。同时,学龄儿童的遗尿也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质量,比如夜间需要频繁醒来处理遗尿情况,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白天的学习和活动状态。
总之,遗尿症的症状主要围绕夜间不自主排尿以及可能伴随的睡眠深沉、白天膀胱功能紊乱等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差异,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