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常见致病病毒有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和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途径包括血行感染途径(儿童血-脑屏障不完善易通过此途径)和神经直接感染途径(如单纯疱疹病毒1型可通过神经末梢侵入);个体易感性与病毒性脑膜炎发生相关,儿童和老年人因免疫等因素相对易患,免疫缺陷人群易感染,虽遗传因素影响小但可能间接影响易感性
一、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致病病毒
1.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较为常见。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儿童群体中更容易流行。儿童的生活方式往往更倾向于接触受污染的物品后易将手放入口中,增加了感染肠道病毒的风险。例如,在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肠道病毒容易在儿童之间传播,从而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据相关研究统计,在病毒性脑膜炎病例中,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占比较大,约占半数以上。
2.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和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等疱疹病毒也可导致病毒性脑膜炎。HSV-1通常引起口唇疱疹等原发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沿神经轴突移行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而VZV在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之后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被激活可引起带状疱疹,也有少数情况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对于有疱疹病史或者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群等,感染疱疹病毒后引发病毒性脑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
1.血行感染途径
病毒首先在机体其他部位引起感染,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侵入人体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随后病毒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相对不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让病毒通过血行感染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例如,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多是先在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等部位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再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2.神经直接感染途径
某些病毒可通过神经末梢直接侵入神经系统。例如,单纯疱疹病毒1型可通过嗅神经或三叉神经的末梢侵入,然后沿着神经轴突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扩散。对于有面部疱疹等局部感染的患者,病毒更容易通过神经直接感染途径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三、个体易感性与病毒性脑膜炎发生的关系
1.年龄因素
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发生病毒性脑膜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抵御能力较弱,如前面所述血-脑屏障不完善等因素使其易受病毒侵袭。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衰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所以更容易感染病毒并引发病毒性脑膜炎。例如,在一些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统计中,儿童患者占比较高,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更为常见。
2.免疫状态因素
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对病毒的抵抗力大大降低,更容易感染病毒并导致病毒性脑膜炎。这些人群由于免疫状态的异常,无法有效地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毒,使得病毒有机会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
3.遗传因素
目前虽然尚未发现明确的与病毒性脑膜炎直接相关的特定遗传基因,但某些遗传背景可能会影响个体对病毒的易感性。例如,一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从而使个体在面对病毒感染时,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进而影响是否发生病毒性脑膜炎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不过,遗传因素在病毒性脑膜炎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主要还是通过影响免疫等其他因素间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