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因发生急缓及严重程度不同症状有别,急性脑缺血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运动、语言、吞咽障碍等)、头痛、眩晕等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与急性脑缺血相似但较轻且恢复快,是脑梗死高危信号;慢性脑缺血有认知功能减退、头晕乏力、情绪改变等症状,不同人群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发生脑缺血及出现相应症状的情况各异。
一、急性脑缺血常见症状
1.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例如拿东西时突然拿不住,走路时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表现为偏瘫,即一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运动调控的区域血液供应不足,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发生脑缺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血管病变基础上更易出现急性脑缺血引发的运动异常。
语言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说话不清,表达困难,例如无法准确说出想要表达的词汇,或者理解别人话语有困难等。这是因为大脑语言中枢区域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语言中枢的神经细胞功能受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在患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中,语言障碍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吞咽障碍: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这是由于控制吞咽动作的神经区域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吞咽相关的肌肉协调功能出现问题。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吞咽功能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减退,再发生脑缺血时,吞咽障碍的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更严重。
2.头痛:部分脑缺血患者可出现头痛症状,头痛的性质和程度多样,可能是搏动性头痛或胀痛等。这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异常刺激了颅内的痛觉敏感结构,如血管、脑膜等。对于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发生脑缺血时头痛症状可能会有不同表现,需要仔细鉴别。
3.眩晕: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平衡感失调。这是因为脑部负责平衡觉的区域血液供应不足,影响了平衡觉的神经传导。在患有颈椎病等影响椎动脉供血的人群中,发生脑缺血时眩晕症状可能更易出现。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缺血的一种短暂形式,具有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一般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的特点。其症状与急性脑缺血相似,但相对较轻且恢复快。例如,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单眼黑矇(一只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很快又恢复)、一过性的一侧肢体无力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却是脑缺血即将发生的重要预警信号。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重视TIA的发生,因为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及时发现和处理TIA有助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三、慢性脑缺血症状
1.认知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明显,例如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思维能力减退,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下降等。这是因为长期脑部慢性缺血,影响了大脑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认知相关的脑区功能受损。在老年人群中,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脑萎缩等生理变化,慢性脑缺血更容易导致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对于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史的老年人,更要关注慢性脑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2.头晕、乏力:患者常感觉头昏沉,全身乏力,精神不振。这是由于脑部长期慢性缺血,不能充分满足大脑正常的代谢需求,导致患者整体精神状态和身体感觉不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生慢性脑缺血的风险较高,也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3.情绪改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变。这是因为脑部缺血影响了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的平衡和神经回路的功能。对于本身有心理基础疾病倾向的人群,慢性脑缺血更易诱发情绪方面的异常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