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病因有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红肿发热、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抗生素、坐浴)和手术(切开引流、一次性根治),预防要保持肛门清洁、合理饮食、积极治基础病、避免肛门损伤。
一、病因
细菌感染:大部分肛周脓肿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细菌侵入而引发感染,感染蔓延至肛腺后,可向肛周间隙扩散形成脓肿。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等,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多为多种病菌混合感染。
其他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肛周脓肿;肥胖人群局部脂肪组织多,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也增加了肛周脓肿的发生风险;长期饮酒、进食大量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刺激肛管直肠部位,导致局部感染的发生几率增加;肛门局部损伤,如外伤、肛门直肠手术等,也可能导致细菌入侵引发感染形成脓肿。
二、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初期为胀痛,化脓时跳痛明显。疼痛程度因脓肿的位置深浅而异,位置较浅的脓肿疼痛较为剧烈,而位置较深的脓肿疼痛相对不那么突出,但坠胀感较明显。
红肿发热:病变局部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之有硬结或压痛。随着脓肿的发展,红肿范围可逐渐扩大。
全身症状:对于较大的肛周脓肿,患者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小儿患者全身症状往往更为明显,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肛门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部分患者可触及波动感(提示脓肿已形成)。
影像学检查:对于位置较深或难以通过体格检查明确的肛周脓肿,可采用超声检查,超声能够发现脓腔的位置、大小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肛周脓肿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清晰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四、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对于初期脓肿范围较小、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一般需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等。
温水坐浴:可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缓解疼痛。小儿患者坐浴时需注意控制水温,避免烫伤,且坐浴时间不宜过长。
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术:这是治疗肛周脓肿的主要方法。在局麻或骶管麻醉下,将脓肿切开,排出脓液,然后放置引流条,定期换药,促进愈合。对于小儿患者,手术操作需更加轻柔,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一次性根治术:对于部分低位单纯性肛周脓肿,可采用一次性根治术,在切开脓肿引流的同时,处理内口,避免形成肛瘘。但该手术方式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小儿患者由于解剖结构相对特殊,手术需更加谨慎。
五、预防措施
保持肛门清洁:勤换内裤,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卫生,减少细菌滋生感染的机会。小儿患者应注意便后及时清洗臀部,选用柔软的卫生纸,避免擦拭过度损伤肛周皮肤。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芹菜、菠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避免长期饮酒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肛管直肠的刺激。小儿患者的饮食需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风险。
避免肛门损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肛门局部受到外伤,如避免久坐、长时间骑行等;进行肛门直肠相关操作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