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可引发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肌张力异常和姿势异常等问题。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及运动协调性差;感觉障碍有浅感觉和深感觉异常;肌张力异常分为增高和降低;姿势异常有静态和动态之分,不同年龄、人群因不同病因及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出现相应表现。
一、运动功能障碍
1.肢体无力:偏瘫侧肢体力量明显减弱,严重时可能完全不能活动,如患侧上肢难以抬起拿取物品,患侧下肢无法正常支撑身体重量、行走困难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肢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导致神经传导信号无法正常支配相应肌肉运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脑部发育异常或后天脑部损伤出现该症状,成年人则多因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引发,性别差异在此表现不突出,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高血压、高血糖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患病风险高,病史中如有脑血管疾病等情况更易出现。
2.运动协调性差:患侧肢体运动时协调能力下降,表现为动作笨拙、不准确,如行走时步态异常,呈划圈步态,上肢做精细动作困难,如拿筷子夹菜时不稳。这是由于神经受损后对肌肉的协同控制能力丧失,儿童若有脑部发育相关疾病可能影响运动协调性发展,成年人患病后运动协调性会随病情发展而逐渐变差,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患病后运动协调性受影响更明显。
二、感觉障碍
1.浅感觉异常: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异常,偏瘫侧肢体可能出现痛觉减退,即对疼痛刺激的感知不敏感,温度觉方面可能对冷热的辨别能力下降,触觉上对触碰的感觉不如正常侧灵敏。这是因为脑部病变累及了感觉传导通路,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因脑部病变导致感觉障碍的表现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难准确表达感觉异常情况,需要更细致的观察,性别因素在此对感觉障碍表现影响不大,有神经系统病史的人群发生感觉障碍的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不健康者也易增加感觉障碍出现的可能性。
2.深感觉异常:表现为肢体位置觉、运动觉障碍,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患侧肢体的位置,如闭眼时不能正确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运动时对肢体运动的感知不准确。这是由于深部感觉传导相关神经结构受损,儿童若存在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问题可能导致深感觉异常,成年人脑血管病等导致的偏瘫也会出现深感觉异常,生活方式不良者患病后深感觉异常更易发生。
三、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患侧肢体肌张力可能增高,表现为肢体发紧、僵硬,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阻力增大。常见于痉挛性偏瘫,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后对脊髓反射的调控异常,使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儿童若有脑部损伤性疾病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情况,成年人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后易出现肌张力增高,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者更易出现该情况,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加重肌张力增高的程度。
2.肌张力降低:部分偏瘫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被动活动时阻力减小。多在病情恢复过程中或病情较轻时出现,儿童若脑部病变程度较轻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成年人患病后病情处于早期阶段也可能有肌张力降低表现,生活方式健康但突发脑部疾病者在早期可能有肌张力降低情况。
四、姿势异常
1.静态姿势异常:休息时患侧肢体可能呈现特定的异常姿势,如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外旋等。这是由于肌肉力量不平衡及肌张力异常共同作用导致,儿童先天性脑部发育问题可能导致静态姿势异常,成年人脑血管病等引发的偏瘫会出现相应静态姿势异常,有相关病史人群更易出现此类姿势异常,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加速姿势异常的发展。
2.动态姿势异常:在运动过程中姿势异常更明显,如行走时身体向患侧倾斜,上肢摆动幅度减小等。这是因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协调能力差导致,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出现偏瘫导致动态姿势异常会影响其正常运动发育,成年人患病后动态姿势异常会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动态姿势异常纠正更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