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真菌性角膜溃疡主要因外伤后真菌侵入或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致眼部微生态平衡被破坏而发病,有眼部外伤史、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为高危人群,儿童因防护意识差、免疫功能不完善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老年常合并基础疾病致病情更复杂,临床表现有眼部疼痛等,实验室检查靠真菌涂片或培养,诊断依据综合多方面,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儿童需用刺激小的抗真菌药物、防揉眼,老年要关注基础病及肝肾功能,高危人群需防眼部再次受伤、遵医嘱用药并定期检查。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眼睛真菌性角膜溃疡主要因外伤后真菌侵入角膜引发感染,例如植物性角膜外伤后,真菌易附着并侵入角膜组织。此外,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会破坏眼部微生态平衡,降低角膜的防御能力,从而增加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几率。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风险有所差异,一般而言,有眼部外伤史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为高危人群。儿童因眼部防护意识差、易发生外伤且免疫功能相对不完善,患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机体对真菌的免疫应答,使病情更复杂。
二、临床表现与检查
(一)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眼部体征上角膜病灶呈灰白色,外观干燥,表面粗糙,有菌丝苔被,周围可见卫星灶,前房积脓呈灰白色、黏稠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眼部症状可能表述不清,需仔细观察其眼部反应;老年患者因可能合并其他疾病,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可能更严重。
(二)实验室检查
1.真菌涂片检查:采用革兰染色、氢氧化钾湿片法等对角膜病灶分泌物涂片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可初步诊断,但该方法阳性率有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2.真菌培养:将角膜病灶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能明确致病真菌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不过培养耗时较长,一般需数天才能得出结果。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依据患者外伤史、用药史、典型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实验室检查中真菌涂片或培养阳性是重要诊断依据,需结合患者整体情况准确判断。
(二)鉴别诊断
需与细菌性角膜溃疡、病毒性角膜炎等鉴别。细菌性角膜溃疡起病急,发展快,分泌物多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见细菌;病毒性角膜炎常有反复发作史,角膜病灶形态等有其特点,通过实验室检查可区分病毒感染与真菌感染。
四、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那他霉素滴眼液等,药物作用是抑制真菌生长。由于不同致病真菌对药物敏感性不同,需依据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眼部反应。
(二)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行角膜移植术等手术,以清除病灶,改善视力预后。手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眼部及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性;术后需加强眼部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五、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眼部发育未成熟,患真菌性角膜溃疡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对儿童眼部刺激小、安全性高的抗真菌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眼部红肿、分泌物等情况。家长需避免患儿揉眼,防止病情加重,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带患儿复查。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治疗时需关注基础疾病控制。抗真菌药物使用要考虑老年患者肝肾功能,手术治疗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确保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护理时要注意观察老年患者全身情况及眼部恢复情况,加强生活护理。
(三)高危人群
有眼部外伤史或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人群属高危人群,需避免眼部再次受伤,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及时治疗。从事农业劳动等易发生植物性角膜外伤的人群,要加强防护,如佩戴防护眼镜,减少外伤后真菌感染风险。



